当前位置

成语: 人不聊生
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民不聊生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据《战国策.秦策四》载:战国楚顷襄王二十年,秦昭王派將军白起攻打楚国,结果楚王被迫迁都陈城,国力由盛转衰。后来秦国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国,顷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,就派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,企图说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国。黄歇到秦国后,为秦昭王分析当前的情势说:「今日大王信任韩、魏对秦国是友善的,当心像当年吴王一样,因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,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齐国,没想到却在得胜回国时,越王反叛將他擒住。还有,韩、魏歷经几世爭战,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计其数,国家也因此变得残破,宗庙年久失修而损坏,將士们肚破颈断、身首异处,尸骨暴露在荒野上;老弱妇孺被捉去当俘虏,路上时常可见;鬼神没人祭拜,百姓生活困苦,骨肉分离流落四方。韩、魏没有灭亡,是秦国的一大忧患!现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国,势必经过韩、魏国境,您不担心他们会叛变吗?」后来「民不聊生」这个成语,就从原文中的「百姓不聊生」演变而出,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民不聊生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#《战国策.秦策四》1>楚人有黄歇者,游学博闻,襄王以为辩,故使於秦。说昭王曰:「天下莫强於秦、楚,今闻大王欲伐楚,此犹两虎相斗而駑犬受其弊,不如善楚。臣请言其说。……今王中道而信韩、魏之善王也,此正吴信越也。臣闻,敌不可易,时不可失。臣恐韩、魏之卑辞虑患,而实欺大国也。此何也?王既无重世之德於韩、魏,而有累世之怨矣。韩、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,百世矣。本国残,社稷2>坏,宗庙隳3>,刳腹折颐4>,首身分离,暴5>骨草泽,头颅僵仆6>,相望於境;父子老弱係7>虏,相隨於路;鬼神狐祥无所食,百姓不聊生,族类离散,流亡为臣妾,满海內矣。韩、魏之不亡,秦社稷之忧也。今王之攻楚,不亦失乎!是王攻楚之日,则恶出兵?王將藉路於仇讎之韩、魏乎!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见於《史记.卷八九.张耳陈余列传》。
    (2)社稷:本指土神和谷神,后以代称国家。
    (3)隳:音ㄏㄨㄟ,毁坏、损毁。
    (4)刳腹折颐:肚子被剖开,下巴被折断,形容伤亡惨烈。刳,音ㄎㄨ,剖开。颐,下巴。
    (5)暴:音ㄆㄨˋ,同「曝」,晒。
    (6)僵仆:音ㄐ|ㄤ ㄆㄨ,倒下。
    (7)係:綑绑。
    〔参考资料〕《史记.卷八九.张耳陈余列传》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,数十年矣。北有长城之役,南有五岭之戍,外內骚动,百姓罢敝,头会箕敛,以供军费,财匱力尽,民不聊生。重之以苛法峻刑,使天下父子不相安。另可参考:《史记.卷七八.春申君列传》
  • 书证:
    01.汉.赵曄《吴越春秋.勾践阴谋外传》:「行路之人,道死巷哭,不绝嗟嘻之声。民疲士苦,人不聊生。」
    02.《元史.卷二.定宗本纪》:「是岁大旱,河水尽涸,野草自焚,牛马十死八九,人不聊生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人不聊生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人不聊生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与AI对话机器人交流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