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因時制宜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所謂「制宜」,義為採取適當措施,如「因時制宜」、「因地制宜」、「因事制宜」等詞語,是說當時、地、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,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。其中「因時制宜」見於《淮南子.氾論》。作者以為,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,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,是以「法度者,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;器械者,因時變而制宜適也」。也就是說: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,武備、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。後來「因時制宜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,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淮南子.氾論》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,困其患則造其備,人各以其所知,去其所害,就其所利。常故不可循,器械不可因也,則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。……古者人醇工龐,商樸女重,是以政教易化,風俗易移也。今世德益衰,民俗益薄,欲以樸重之法,治既弊之民,是猶無鏑銜橛策錣而御馯馬也。昔者,神農無制令而民從,唐虞有制令而無刑罰,夏后氏不負言,殷人誓,周人盟。逮至當今之世,忍詬而輕辱,貪得而寡羞,欲以神農之道治之,則其亂必矣。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,天下高之。今之時人,辭官而隱處,為鄉邑之下,豈可同哉!古之兵,弓劍而已矣,槽矛無擊,脩戟無刺。晚世之兵,隆衝以攻,渠幨以守,連弩以射,銷車以鬥。古之伐國,不殺黃口,不獲二毛。於古為義,於今為笑。古之所以為榮者,今之所以為辱也。古之所以為治者,今之所以為亂也。夫神農、伏羲,不施賞罰而民不為非,然而立政者不能廢法而治民。舜執干戚而服有苗,然而征伐者不能釋甲兵而制彊暴。由此觀之,法度1>者,所以論民俗而節2>緩急也;器械者,因時變3>而制宜適也。夫聖人作法而萬物制焉,賢者立禮而不肖者拘焉。制法之民,不可與遠舉;拘禮之人,不可使應變。耳不知清濁之分者,不可令調音;心不知治亂之源者,不可令制法。必有獨聞之耳,獨見之明,然後能擅道而行矣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法度:法律和制度。
    (2)節:限制、控制。
    (3)時變:時局的變遷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晉書.卷四六.劉頌列傳》:「所遇不同,故當因時制宜,以盡事適今。」
    02.《宋史.卷三一一.晏殊等列傳》:「論曰:『……仁宗之世,天下承平,因時制宜,濟以寬厚,相臣預有力焉。』」
    03.清.魏源《聖武記.卷一一.武事餘記》:「為政貴因時制宜,應如何酌減,以復舊制,著會議具奏。」
    04.《文明小史.第一回》:「我們中國,都是守著那幾千年的風俗,除了幾處通商口岸,稍能因時制宜,其餘十八行省,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 」
    05.《清史稿.卷一二○.食貨志一》:「而殺虎口之議畝租,察哈爾屬之戢私墾,……列朝因時制宜,不拘成例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,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依勢行事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好的措施都該因時制宜,順應時代的潮流。
    <02>做事若不懂得因時制宜,將會難以達致成效。
    <03>現在時代不同了,要能夠因時制宜,不要一味循著舊方法去做。
    <04>現代人口味不同了,我們的產品也要因時制宜,做點革新變化。
    <05>要解決目前的經濟困境,必須因時制宜,定出適合當前社會需求的政策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因時制宜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因時制宜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因時制宜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