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前事之师

  • 编号: 3899
  • 成语: 前事之师
  • 注音: ㄑ|ㄢˊ ㄕˋ ㄓ ㄕ
  • 汉语拼音: qián shì zhī shī
  • 参考词语: 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
  • 释义:
    义参「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」。见「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」条。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战国时,晋国王室政权旁落到智伯、赵襄子、韩康子、魏桓子四家。其中智伯势力最强、野心也最大,他为削弱其他三家势力,假借晋君名义向各家索求一大笔土地,韩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,只有赵襄子拒绝。智伯被拒绝后十分生气,便联合韩、魏两家出兵攻打赵氏。赵襄子虽然在武力上处於劣势,但靠著张孟谈所献的计策,让智伯陷入苦战,最后张孟谈还说服韩、魏两家改与赵氏合作,灭了智氏。在此役中,张孟谈立下大功,赵襄子封给他许多土地和极高的官爵,不料张孟谈却因而要求辞官归隱,襄子惊讶地问:「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,理应受此礼遇,这样才能服眾啊!这也是先圣先贤们安定国家的方法,你为什么要这样呢?」张孟谈答道:「我察看古往今来的歷史事件,知道君臣永远无法共享权势,真这样做的,未曾有过好结局。前人的教训,正可作为我们的借镜啊!」赵襄子在他的坚持下也只好答应。张孟谈於是辞掉官职,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献还,然后就在负亲这个地方耕作自足。在此事中,张孟谈表现出的智慧与赵襄子表现出的英明,正因为他们能如张孟谈所说:「前事之不忘,后世之师。」把歷史的教训转化成自己的借镜。后来「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」被用来指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,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鑑镜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#《战国策.赵策一》1>张孟谈既固赵宗,广封疆,发五百,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:「昔者,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:『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,约两主势能制臣,无令臣能制主。故贵为列侯者,不令在相位,自將军以上,不为近大夫。』今臣之名显而身尊,权重而眾服,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眾。」襄子恨然曰:「何哉?吾闻辅主者名显,功大者身尊,任国者权重,信忠在己而眾服焉。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,安社稷乎!子何为然?」张孟谈对曰:「君之所言,成功之美也。臣之所谓,持国之道也。臣观成事2>,闻往古,天下之美同3>,臣主之权均之能美,未之有也。前事之不忘,后事之师。君若弗图4>,则臣力不足。」愴然有决色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见於汉.贾谊《新书.卷一.过秦下》。
    (2)成事:已成的事。指过往的事。
    (3)美同:有美而同。
    (4)图:谋划、打算。
    〔参考资料〕汉.贾谊《新书.卷一.过秦下》鄙谚曰:「前事之不忘,后之师也。」是以君子为国,观之上古,验之当世,参之人事,察盛衰之理,审权势之宜,去就有序,变化应时,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。
  • 书证:
    01.清.赵翼《廿二史札记.卷三.两帝捕盗法不同》:「同一捕盗也,一则法愈严而盗愈多,一则法稍疏而盗易散,此亦前事之师也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前事之师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