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路不拾遗

来自《国语辞典》的讲解: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路不拾遗」原作「道不拾遗」。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,喜好刑名之学,事魏相公叔痤。后公叔痤死,魏王不用,於是逃亡至秦国,得到秦孝公赏识,用为秦国宰相。商鞅治理秦国,实行变法,施行法令极其澈底,一切公正无私。惩治犯罪之人,不避强权贵族;奖赏有功者,也不会偏袒亲信。即使是太子犯法,也处罚其老师,施以黥劓之刑。新法施行一年后,路上有別人遗失的物品,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,人民对於不应得的东西,也不会任意地攫取,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。在军政方面,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,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。后来「路不拾遗」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於形容社会风气良好。「路不拾遗」的实际例子,分別在《韩非子.內储说下》及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有记载:孔子在鲁国的时候,把鲁国治理得很好。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,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。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「道不拾遗」的太平景象。
  • 典源:
    #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卫鞅亡魏入秦,孝公以为相,封之於商,号曰商君。商君1>治秦2>,法令至行,公平无私,罚不讳3>强大,赏不私4>亲近,法及太子,黥劓5>其傅。期年6>之后,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,兵革7>大强,诸侯畏惧。然刻深寡恩,特以强服之耳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商君:商鞅(西元前390?∼前338),姓公孙,名鞅,战国时卫人,或称「卫鞅」。少好刑名法术之学,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,后入秦为相,说服秦孝公推行新法。秦国富强后,因功受封於商,号为商君。其人用法严苛,树敌眾多,孝公卒,遂被车裂而死。
    (2)秦:周朝国名。嬴姓,周孝王封伯益之后於秦,以为附庸。嗣后屡经迁徙,至秦襄公始立国。传至秦孝公时定都咸阳,国势日益富强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迨始皇统一中国,乃代周而有天下。
    (3)讳:避开、顾忌。
    (4)私:偏爱、袒护。
    (5)黥劓:音ㄑ|ㄥˊ |ˋ,古代刑罚名。黥,在犯人面、额等处刺字涂墨。劓,將犯人鼻子割去。
    (6)期年:一周年。期,音ㄐ|。
    (7)兵革:指兵器及甲冑等军械装备。
    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韩非子.內储说下》、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
  • 书证:
    01.汉.贾谊《新书.卷七.先醒》:「昔楚庄王即位,自静三年,以讲得失,……百姓富,民□一,路不拾遗,国无狱讼。」
    02.《晋书.卷一一三.符坚载记上》:「於是百僚震肃,豪右屏气,路不拾遗,风化大行。」
    03.《三国演义.第八七回》:「两川之民,忻乐太平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」
    04.《警世通言.卷一九.崔衙內白鷂招妖》:「(崔丞相)在任果然是如水之清,如秤之平,如绳之直,如镜之明。不一月之间,治得府中路不拾遗。」
    05.《醒世恒言.卷二四.隋煬帝逸游召谴》:「这首诗单表隋文帝篡周灭陈,奄有天下,一统太平,真个治得外户不闭,路不拾遗。」
    06.《老残游记.第三回》:「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,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,宫保赏识非凡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语义说明】不会捡拾路上失物,据为己有;形容社会风气良好。褒义。
    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治安良好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正是社会治安良好的最佳写照。
    <02>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很好,人人路不拾遗,家家夜不闭户。
    <03>官吏廉明,上行下效,这个地方確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。
    <04>就当前世道人心而言,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的君子,恐怕为数不多。
    <05>这个小镇的治安还算良好,居民虽然不能夜不闭户,最少大家路不拾遗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辞典》中的成语:路不拾遗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路不拾遗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路不拾遗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