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本末倒置

来自《国语辞典》的讲解: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本末倒置」的「本」就是根本的意思,「末」是枝节末端的意思,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,反而注重细微末端、较不重要的事。《礼记.大学》里有一句话说:「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」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,掌握本末终始、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,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、倒末为本的疏失,所以就有「本末倒置」的说法。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,就提到:「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,明者已先悟其失……」等语,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顛倒的事情。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〈与曾敬之〉信中也提到:「有其本,必有其末。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。若本末倒置,则所谓文亦可知矣。」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,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。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。清代王昶所写的〈新修州学之记〉说到:「当奉教化,宣之於民,……然非知治之审,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。」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於民,则常会本末倒置,失掉了应有的判断。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「本末倒置」是句常用的成语。「本末倒置」这句成语当就从〈大学〉文义演变而出,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礼记.大学》大学1>之道,在明明德2>,在亲民3>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脩其身;欲脩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脩,身脩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脩身为本,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大学:博学。
    (2)明德:至德,指人生之初所秉赋於天的最美善之德性。
    (2)亲民:亲近民眾,使民日新其德。
  • 书证:
    01.宋.朱熹〈答吕伯恭书〉其三九:「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,明者已先悟其失,不知近来所以开导之际,其先后次第復如何?」
    02.宋.陆九渊〈与曾敬之书〉:「有其本,必有其末。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。若本末倒置,则所谓文亦可知矣。」
    03.清.王昶《金石萃编.卷一五八.金五.新修州学之记》:「然非知治之审,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。」
    04.《清史稿.卷一四二.刑法志一》:「是此法律,本当以治中国人为主。今乃依旧律別辑中国人单行法,是视此新刑律专为外国人设矣。本末倒置,莫此为甚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。
    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不知轻重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处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,一定越弄越糟。
    <02>为了赚钱而牺牲身体健康,真是本末倒置
    <03>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,怎能有效率呢?
    <04>不先去训练人员,却要求先添购设备,岂不是本末倒置
    <05>分解因式若不先记公式,就一味去作习题,岂非本末倒置
    <06>教育孩子就得从基本伦理教起,光讲究外表,就是本末倒置
    <07>这种不重视问题癥结,却只在细微末处大作文章,就是本末倒置
    <08>我们的经费十分有限,所以做事得考虑轻重缓急,不允许本末倒置
    <09>古人说:「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」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本末倒置
    <10>老板行事有些本末倒置,该严格的他马马虎虎,可隨意的他又吹毛求疵。
  • 辨识:
    形音辨误末,音ㄇㄛˋ,事物的细节。不可写作「未」。
    「本末倒置」及「轻重倒置」都有將事物主次弄反的意思。
    「本末倒置」除用在事物轻重的错置外,另可用於因果关係的错置;「轻重倒置」则仅用於事物轻重的倒置。
    本末倒置轻重倒置辨似例句
    分解因式若不先记公式,就一味去作习题,岂非∼!
    视工作为重而忽视身体健康,正是∼的做法。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辞典》中的成语:本末倒置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本末倒置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本末倒置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