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施教因材
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因材施教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,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,並从事教育工作,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,也成为歷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。他有许多创新的教育观,其中「因材施教」的主张对后世影响至鉅。例如《论语.为政》中记载了子游、子夏曾分別向孔子请教孝道,孔子给了两人不同的答案。子游虽能奉养父母,但少了敬,所以孔子回答时,强调了「敬」的重要。子夏在侍亲態度欠佳,所以孔子强调愉悦容色的重要。也就是说两人虽然问了一样的问题,但孔子针对个別欠缺的部分作回应,所以会有不同的答案。另外,在〈雍也〉篇中孔子直接提出「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」,这也说明了应依循个別的不同资质予以施教,才能有成效。孔门弟子三千,分列於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等四科,程颐认为便是依其资质与能力而分,所以说:「孔子教人,各因其材。」程颐的这段话见载於《二程集.河南程氏遗书.卷一九》,后来「因材施教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说明教育者必须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,而给予不同的教导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因材施教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#《二程集.河南程氏遗书.卷一九》孔子1>教人,各因其材,有以政事入者,有以言语入者,有以德行入者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孔子:孔丘(西元前551∼前479),字仲尼,春秋鲁人。生有圣德,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於老聃,学乐於萇弘,学琴於师襄。初仕鲁,为司寇,摄行相事,鲁国大治。后周游列国十三年,不见用,年六十八,返鲁,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。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,开平民教育先河,后世尊为至圣先师。
    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宋.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.论语集注.为政》
  • 书证:
    01.宋.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.论语集注.雍也》:「圣人之道,精粗虽无二致,但其施教,则必因其材而篤焉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施教因材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