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兵不血刃

  • 編號: 528
  • 成語: 兵不血刃
  • 注音: ㄅ|ㄥ ㄅㄨˋ ㄒ|ㄝˇ ㄖㄣˋ
  • 漢語拼音: bīng bù xiě rèn
  • 參考詞語: 軍不血刃, 兵無血刃
  • 近義: 不戰而勝
  • 釋義:
    兵刃尚未沾上敵人的鮮血,尚未實際交戰,即已征服了敵人。語出《荀子.議兵》。後亦用「兵不血刃」比喻輕易得勝。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荀況(西元前313∼前238)戰國時趙人,為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學說本於孔子,著書數萬言,主張禮治而倡「性惡」之說,韓非、李斯均為其學生。後世尊稱為「荀卿」、「荀子」。有一天,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:「先生論兵,常以仁義為本。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,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,那還用兵幹甚麼呢?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,就是為了爭奪啊!」荀子回答說:「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,因為他愛人,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。行義的人,自必遵循正道行事,因為他遵循正道,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。戰爭,是用來禁暴除害的,不是用來爭奪的。所以仁人之兵,所到之處,就有如時雨下降,沒有人不歡喜的。故堯伐驩兜、舜伐有苗、禹伐共工、湯伐有夏、文王伐崇、武王伐紂,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。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,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,兵不血刃,即已降服敵人了。」後來「兵不血刃」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,即已征服了敵人;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荀子.議兵》陳囂問孫卿子曰:「先生議兵,常以仁義為本。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然則又何以兵為?凡所為有兵者,為爭奪也。」孫卿子曰:「非女所知也。彼仁者愛人,愛人,故惡人之害之也;義者循理,循理,故惡人之亂之也。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,非爭奪也。故仁者之兵,所存者神,所過者化,若時雨之降,莫不說喜。是以堯伐驩兜,舜伐有苗,禹伐共工,湯伐有夏,文王伐崇,武王伐紂,此四帝兩王,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。故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遠邇來服1>,德盛於此,施及四極2>。《詩》曰:『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』此之謂也。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遠邇來服:遠處和近處的人都來歸服。邇,音ㄦˇ,近處、眼前。
    (2)四極:四方極遠的地方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荀子.議兵》:「此四帝兩王,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。故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遠邇來服,德盛於此,施及四極。」(源)
    02.《三國志.卷四七.吳書.吳主權傳》:「取荊州而兵不血刃,是其智也。」
    03.《晉書.卷六六.陶侃列傳》:「(郭)默在中原,數與石勒等戰,賊畏其勇,聞侃討之,兵不血刃而擒也,益畏侃。」
    04.《水滸傳.第九七回》:「今當乘其驚懼,開以自新之路,明其利害之機,城中必縛將出降。兵不血刃,此城唾手可得。」
    05.《三國演義.第六二回》:「大軍一擁而入,兵不血刃,得了涪關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輕易得勝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輕取勝利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戰爭的最高境界,就是兵不血刃,贏得勝利。
    <02>多虧將軍好計謀,讓我軍兵不血刃,贏得勝利。
    <03>由於敵人軍心渙散,聯軍兵不血刃,收復了好幾座城市。
    <04>由於心戰的成功,敵寇不戰而降,我軍兵不血刃,大獲全勝。
    <05>若想兵不血刃,攻城掠地,就得趁此夜黑風高、敵人不備時加以突擊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兵不血刃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兵不血刃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兵不血刃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