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闭户斲轮
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闭门造车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闭门造车」是说关起门来,按照一定的规格在家里制造车子,原用来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则行事,可见於佛教经典《祖堂集》。《祖堂集》是一部禪宗史录,上溯古代七佛,下至南唐各禪宗宗师及其讲法精要,共录二百五十六佛祖禪师。其中第二○卷中讲述了成佛的必要条件。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萨的说法,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,二菩萨代表的是欲证成佛身所需的条件。就其代表人物来说,一佛是释迦牟尼佛,二菩萨分別指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普贤菩萨代表修行。透过智慧开悟后,还须勤於修行,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显出来。未证成佛身时,即为三者未能融合,此时一佛二菩萨似乎是三个个体;当证成佛身时,三者则合为一体。欲修行者,必须先了解这个道理,然后顺应因缘来修行,如此便能与佛祖最初的修行相应和。这就好像虽然关起门在家制造车子,但因为依循著一定的规则,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应行的轨跡。「闭门造车」这句成语在这里原是用来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则行事,后则转用於比喻凡事只凭主观办事,不问是否切合实际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闭门造车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#《祖堂集.卷二○.五冠山瑞云寺和尚》1>所言三等普贤者,不是三人。一人行,行依行胜、劣、大义,三等普贤也。所言一人者,初顿证实际之时,即文殊;今隨缘行行之时,即普贤,故名为一人也,此是通取內证外化也。若以內证外化不同,故文殊、普贤两人;若以通取能证、所证及眾行不同,即为三人也。此大教意说也。谓大经题云:《大方广》者,所说之法,故即遮那2>是也;佛者,能证之人也,故即文殊3>是也;《华严》4>者,隨缘之行,故普贤5>是也。此旦6>一佛二菩萨7>,即为三人也。若欲修行普贤行者,先穷真理,隨缘行行8>,即今行与古跡相应,如似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耳!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见於宋.朱熹《四书或问.卷五.中庸或问》、《景德传灯录.卷一三.潭州鹿苑和尚》。
    (2)遮那:毗卢遮那之略称,为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。
    (3)文殊:即文殊师利,佛教菩萨名,由梵语音译而来。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,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,和观音、地藏、普贤並称四大菩萨。
    (4)《华严》:《华严经》,全称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是由一些小部经,逐渐发展成的大部经典。是华严宗和法相宗据以立宗的经典之一。
    (5)普贤: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。为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,象征佛陀行德的菩萨。其塑像多骑白象,与左胁侍文殊骑狮子相对。
    (6)此旦:此时。
    (7)一佛二菩萨:佛教称世界有秽土(凡人所居)和净土(圣人所居佛国)之分,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。菩萨代表「修德」,佛代表「性德」,不修,性德虽然有,但不能够显现出来,所以性德显现要靠修德。此处的一佛为释迦牟尼佛,二菩萨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。
    (8)隨缘行行:因应著因缘现象行修行之事。
    〔参考资料〕
    ■宋.朱熹《四书或问.卷五.中庸或问》轨者,车之辙跡也。周人尚舆,而制作之法,领於〈冬官〉。其舆之广六尺六寸,故其辙跡之在地者,相距之间,广狭如一,无有远邇,莫不齐同,况为车者,必合乎此,然后可以行乎方內而无不通;不合乎此,则不惟有司得以討之,而其行於道路,自將偏倚杌隉而跬步不前,亦不待禁而自不为矣。古语所谓「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」。盖言其法之同。
    ■《景德传灯录.卷一三.潭州鹿苑和尚》潭州鹿苑和尚。僧问:「余国作佛还有异名也无?」师作圆相示之。问:「如何是鹿苑一路?」师曰:「吉嘹舌头问將来。」问:「如何是闭门造车?」师曰:「南岳石桥。」僧曰:「如何是出门合辙?」师曰:「拄杖头上掛草鞋。」
  • 书证:
    01.元.邵亨贞〈南村輟耕录疏〉:「凡例既明,书法尤备。鉤玄提要,匪按图索驥之空言;考古验今,得闭户斲轮之大意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闭户斲轮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