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利令智昏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,秦占領韓的野王,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,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,決定歸附趙。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,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,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。但這一來激怒了秦,轉而攻打趙。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,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,國都邯鄲幾乎不保。太史公司馬遷在《史記.平原君虞卿傳》文後,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,說:「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,但眼光短淺,不能看透整個局面。」因為貪圖上黨,使得趙幾乎亡國,就像俗話說的:「利令智昏。」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,「利令智昏」一語的起源相當早,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,使得理智昏亂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太史公1>曰:「平原君2>,翩翩3>濁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體4>。鄙語5>曰:「利令智昏。」平原君貪馮亭6>邪說,使趙陷長平7>兵四十餘萬眾,邯鄲8>幾亡。虞卿料事揣情,為趙畫策,何其工也!及不忍魏齊,卒困於大梁,庸夫且知其不可,況賢人乎?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太史公:司馬遷(西元前145∼前86),字子長,西漢人。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,並承遺命著述。後因李陵降匈奴事,遷為之辯護,觸怒武帝下獄,受腐刑。後為中書令,以刑後餘生完成《太史公書》,後世稱《史記》。
    (2)平原君:趙勝(?∼西元前351),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。封於平原,故稱為「平原君」。喜賓客,食客多至數千人,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,亦為趙之名相。
    (3)翩翩:形容文采風流的樣子。
    (4)大體:整個局面。
    (5)鄙語:俗話、俗語。
    (6)馮亭:?∼西元前259,戰國韓國人。原為上黨守,因秦絕上黨歸韓之道,於是附趙,受封華陽君。在長平之戰中,與趙將趙括一起對抗秦兵,後戰死。
    (7)長平:戰國趙邑。戰國秦將白起曾在此大敗趙國,阬殺趙降卒四十餘萬,是為「長平之戰」。
    (8)邯鄲:戰國趙首都。地約在今河北省西南部,與河南省接界處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「太史公曰:『平原君,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體。鄙語曰:「利令智昏。」平原君貪馮亭邪說,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,邯鄲幾亡。』」
    02.《南史.卷三五.顧凱之列傳》:「論曰:『古人云:「利令智昏。」甚矣利害之相傾也。』」
    03.宋.洪邁《容齋隨筆.卷一○.戰國自取亡》:「趙以上黨之地,代韓受兵,利令智昏,輕用民死,同日坑於長平者過四十萬,幾於社稷為墟。」
    04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.第七三回》:「那彌軒真是利令智昏,等官出了題目之後,他卻偷了個空,慘淡經營,作了一篇文字,暗暗使人傳遞與那肄業生。」
    05.《官場現形記.第四回》:「他指日也要回任,這藩台是不能久的。他便利令智昏,叫他的幕友官親,四下裡替他招攬買賣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形容受利慾迷惑,使得理智昏亂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貪財圖利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他坦承自己一時利令智昏,才會盜用公款。
    <02>利令智昏的法官竟貪贓枉法,輕饒了重刑犯。
    <03>多年來,他利令智昏,幹著監守自盜的勾當。
    <04>販賣毒品的人真是利令智昏,這可是禍國殃民的罪行。
    <05>就為了這幾個臭錢,他竟昧著良心犯下此案,真是利令智昏
    <06>這伙歹徒利令智昏,竟然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,當場被制服送警法辦。
  • 辨識:
    「利令智昏」及「見利忘義」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。
    「利令智昏」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;「見利忘義」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。
    利令智昏見利忘義辨似例句
    他坦承自己是一時∼,才會盜用公款。
    做人要講義氣,不能∼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利令智昏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利令智昏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利令智昏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與AI對話機器人交流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