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亡命之徒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  • 編號: 1257
  • 成語: 亡命之徒
  • 注音: ㄨㄤˊ ㄇ|ㄥˋ ㄓ ㄊㄨˊ
  • 漢語拼音: wáng mìng zhī tú
  • 近義: 不法之徒
  • 釋義:
    本指脫離名籍而逃亡在外的人。語本《史記.卷八九.張耳陳餘列傳.張耳》。後亦用「亡命之徒」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。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「亡命」,改變姓名而逃亡。據《史記》記載,魏大梁人張耳年少時當過信陵君的食客,後來改變姓名,逃亡到外黃。受到外黃富人的看重,將新寡的女兒嫁他,並給了他一筆豐厚的錢,他因此得以結交各路好友,最後當上魏國的外黃令,賢能的名聲遠播,而「亡命之徒」完整的語形,見於《周書.卷三七.郭彥列傳》:「亡命之徒,咸從賦役」。意思是郭彥主張讓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來的人,都要分擔賦稅和徭役的工作。後來「亡命之徒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意義慢慢轉變為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。今人所用,多為後義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史記.卷八九.張耳陳餘列傳.張耳》張耳1>者,大梁2>人也。其少時,及魏公子毋忌3>為客4>。張耳嘗亡命5>6>外黃7>。外黃富人女甚美,嫁庸奴,亡其夫,去抵父客。父客素知張耳,乃謂女曰:「必欲求賢夫,從張耳。」女聽,乃卒為請決,嫁之張耳。張耳是時脫身游,女家厚奉給張耳,張耳以故致千里客,乃宦魏為外黃令,名由此益賢。陳餘者,亦大梁人也,好儒術,數游趙苦陘。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,亦知陳餘非庸人也。餘年少,父事張耳,兩人相與為刎頸交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張耳:?∼西元前202,戰國末大梁人。為魏信陵君食客,亦曾為外黃令。與陳餘為刎頸交。後隨陳涉起兵抗秦。
    (2)大梁:地名。在今河南省開封縣,為戰國時魏都。
    (3)魏公子毋忌:魏毋忌,亦作魏無忌(?∼西元前243),戰國時魏昭王的幼子、魏安釐王的異母弟。天性仁厚,好養士,有賢名,曾用侯嬴計,卻秦救趙;秦伐魏時,率領五國兵歸救魏,大破秦兵,聲名威振天下。後被讒廢用,遂抑鬱不樂,沉迷於酒色,不久即因飲醇酒多近婦女,病酒而死。與齊孟嘗君、趙平原君、楚春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。因魏安釐王封其地在信陵,故亦稱為「信陵君」。
    (4)客:寄食貴族豪門的人。
    (5)亡命:亡,亡失;命,名也。《呂氏春秋.慎大覽.察今》:「東夏之命,古今之法,言異而典殊。」命,即名也。「亡命」即亡失其名。何以故?為逃亡也。故云改變姓名而逃亡。
    (6)游:同「遊」,遨遊。
    (7)外黃:地名。地屬陳留,漢置外黃縣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周書.卷三七.郭彥列傳》:「彥勸以耕稼,禁共遊獵,民皆務本,家有餘糧。亡命之徒,咸從賦役。」
    02.《舊唐書.卷一四二.李寶臣列傳》:「寶臣以七州自給,軍用殷積,招集亡命之徒,繕閱兵仗,與薛嵩、田承嗣、李正己、梁崇義等連結姻婭,互為表裡,意在以土地傳付子孫,不稟朝旨,自補官吏,不輸王賦。」
    03.《舊五代史.卷一一四.周書.世宗本紀一》:「詔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,送於闕下,仍目之為強人。」
    04.《水滸傳.第六三回》:「倘若這亡命之徒,引兵到來,朝廷救兵不迭,那時悔之晚矣!若論小官愚意,且姑存此二人性命。」
    05.《三俠五義.第七二回》:「你老人家自己想想,這一群人都不成了亡命之徒了麼?」
    06.《糊塗世界.卷九》:「這些亡命之徒,聽說頗有點火器。此次帶兵前去,若不帶點防備,萬一那邊當真開了鎗,這邊便成了徒手抵禦了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。貶義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作惡暴徒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你是不要命了嗎?怎麼會跟那批亡命之徒往來呢?
    <02>這批亡命之徒壞事幹盡,附近的居民都對他們深惡痛絕。
    <03>他的手下都是一群亡命之徒,專門殺人放火,無惡不作。
    <04>這些亡命之徒的手段十分凶狠,想和他們打交道可千萬不能大意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亡命之徒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亡命之徒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亡命之徒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