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亂作蕭牆
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處所列為「禍起蕭牆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蕭牆是古代宮廷內當做門的屏風,何晏《論語集解》引鄭玄注︰「蕭之言肅也。牆謂屏也。君臣相見之禮,至屏而加肅敬焉,是以謂之蕭牆。」所以蕭牆用來比喻內部,災禍從蕭牆那樣近的地方引起,表示禍亂起於內部,而非外來。在《論語.季氏》篇中記載,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,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。孔子回答:「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,人民就不虞匱乏;如果上下和睦,人民就能安居樂業;國家之內沒有禍亂,就不會傾覆。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,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,使他們來歸。他們來歸之後,就要使他們安定。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,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,邦國分裂瓦解,無法保全,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。我怕季氏的憂患,不是遠在顓臾,而是近在朝中啊!」後來「禍起蕭牆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處所列為「禍起蕭牆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《論語.季氏》季氏將伐顓臾。冉有、季路見於孔子曰:「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」孔子曰:「求!無乃爾是過與?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為?」冉有曰:「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」孔子曰:「求!周任有言曰:『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』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且爾言過矣,虎兕出於柙,龜玉毀於櫝中,是誰之過與?」冉有曰:「今夫顓臾,固而近於費。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」孔子曰:「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。丘也聞『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』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脩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今由與求1>也,相2>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3>而不能守也,而謀動干戈4>於邦內。吾恐季孫5>之憂,不在顓臾6>,而在蕭牆7>之內也。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由與求:由,仲由(西元前542∼前480),春秋魯國卞人,字子路,一字季路。孔子弟子,性好勇、事親孝。仕衛,死於孔悝之難。富政治長才,在孔門四科中,列於政事科。求,冉求(西元前522∼?),字子有。春秋時代魯國人。為孔子弟子。性謙退,有才藝,擅長政事。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,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。亦稱為「冉有」。
    (2)相:輔佐。
    (3)分崩離析: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。見「分崩離析」。
    (4)干戈:比喻兵事、戰亂。
    (5)季孫: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,與孟孫、叔孫並稱「三桓」,掌握魯國實權。
    (6)顓臾:魯國境內一附庸國,故城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。顓,音ㄓㄨㄢ。
    (7)蕭牆:蕭,肅敬。牆,指屏風。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,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。故以蕭牆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漢書.卷六三.武五子傳》︰「 贊曰:『……秦將吏外畔,賊臣內發,亂作蕭牆,禍成二世。』」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亂作蕭牆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亂作蕭牆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