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祸首罪魁
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罪魁祸首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罪魁祸首」係由「罪魁」及「祸首」二语组合而成。「罪魁」一语见自宋.文天祥《指南录.卷一.纪事》。文天祥,字履善、宋瑞,号文山,庐陵人。南宋大臣,文学家,伟大的民族英雄。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將军。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,死守襄阳五年,因得不到后援,孤军奋战而终於降敌。吕文焕投降后,蒙古军猛攻南宋,宋朝封吕文焕的姪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,想藉以缓和蒙古的攻势。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,在一次宋、元双方对谈时,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,吕文焕是乱贼。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么骂,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:「你引狼入室,带领蒙古军南下,叛逆误国,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,这样的『罪魁』,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?小孩子都骂你,何止只有我骂你!」后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,兵败被俘,英勇就义。「祸首」一语见於《东观汉记.卷一五.申屠刚》。周武王灭商后,分封鲁地予周公,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。武王死后,这里的淮夷、徐戎同时叛乱,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,稳定了局势。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,无法到封地,为了预防「祸首」再度俟机为乱,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,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,並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,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后盾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「罪魁祸首」,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罪魁祸首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1、「罪魁」:宋.文天祥《指南录.卷一.纪事》先是,予趣平江,入疏言:「叛逆遗孽,不当待以姑息,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。」意指吕师孟。朝廷不能行。至是,文焕1>云:「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?」予谓:「国家不幸至今日,汝为罪魁2>,汝非乱贼而谁?三尺童子3>皆骂汝,何独我哉!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文焕:指吕文焕。生卒年不详。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將军。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,死守襄阳五年,因得不到后援,孤军奋战而终於降敌。
    (2)魁:为首之人。如「文魁」、「花魁」。此处「罪魁」,指带头为恶的人。
    (3)三尺童子:指未成年的小孩子。2、「祸首」:《东观汉记.卷一五.申屠刚》申屠刚,字巨卿,扶风人。性刚直中正,志节抗厉,常慕史鰌、汲黯之为人。涉猎书记,果於行义。元始中,举贤良对策:「昔周公1>豫防祸首,先遣伯禽2>守封於鲁3>,离断至亲,以义割恩。使己尊宠,不加其后。」言甚切直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周公:姬旦(?∼西元前1105),周文王的儿子,武王的弟弟。辅佐武王伐紂,封於鲁。武王崩,又佐成王摄政,东征平定管、蔡之乱,灭五十国,奠定东南,归而制礼作乐,天下大治。
    (2)伯禽:姬姓,字伯禽,亦称「禽父」,生卒年不详。周公长子。周公分封於鲁。因公务留佐成王,由长子伯禽就封。
    (3)鲁:鲁国,周朝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一。初由周武王分封给其弟周公旦,后因周公留辅天子而改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。辖域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滋阳县、江苏省沛县及安徽省泗县一带,以曲阜为国都,后为楚国所灭。
  • 书证:
    01.明.郑若庸《玉玦记.第三一齣》:「虽是虔婆杀我,娟奴是祸首罪魁,追了他去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祸首罪魁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祸首罪魁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