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敌愾同仇

来自《国语辞典》的讲解: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同仇敌愾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同仇敌愾」係由「同仇」及「敌愾」二语组合而成。「同仇」出自《诗经.秦风.无衣》,內容是说:即使没有足够的衣服,仍然可以共穿战袍,整理武器,一起杀敌。描述了慷慨赴战的志气,反映战士之间的友谊,从穿衣到杀敌,都愿意患难与共。「敌愾」则是出自《左传.文公四年》,內容敘述宁武子婉转批评了鲁国僭用天子的歌乐。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访问,文公设宴款待,席间文公命乐工们演奏〈湛露〉和〈彤弓〉两首诗歌。宁武子没有辞谢,也没有赋诗应和,按当时的外交礼节而言,是很失礼的。於是文公派管理礼宾事务的官员私下探问原因,宁武子说:「我以为那两首诗歌是乐工为了练习而演奏的,因为它们是演奏於天子的宴会。以前诸侯在正月时,前往京师向天子朝贺,天子设宴奏乐,此时赋〈湛露〉,就表示诸侯愿意共同抵御天子所痛恨的人,为天子效命。天子因此赐给他们红色和黑色的弓、箭,以彰显他们的功劳,並设宴乐酬赏。现在我只是奉命来继续两国的友好关係,承蒙君王赐宴,岂敢触犯大礼而自取罪过呢?」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「同仇敌愾」,用来指共同抵御仇敌。也作「敌愾同仇」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同仇敌愾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1、「同仇」:《诗经.秦风.无衣》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1>。王于兴师,脩我戈矛。与子同仇2>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同袍:战袍共同穿用。表示与民同欲。
    (2)同仇:一起征伐仇敌。表示与民同怨。2、「敌愾」:《左传.文公四年》卫宁武子来聘,公与之宴,为赋〈湛露〉及〈彤弓〉。不辞,又不荅赋。使行人私焉。对曰:「臣以为肄业及之也。昔诸侯朝正於王,王宴乐之,於是乎赋〈湛露〉,则天子当阳,诸侯用命也。诸侯敌王所愾1>而献其功,王於是乎赐之彤2>弓一,彤矢百,玈弓矢千,以觉报宴3>。今陪臣来继旧好,君辱貺之,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?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敌王所愾:诸侯们一致抵御天子痛恨的人。愾,音ㄎㄞˋ,愤恨。
    (2)彤:赤红色。
    (3)以觉报宴:为表彰功劳而以宴乐酬赏。觉,音ㄐㄩㄝˊ,表明。
  • 书证:
    01.《清史稿.卷四二六.李宗羲列传》:「天下臣民,知皇上有臥薪尝胆之思,必共振敌愾同仇之气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辞典》中的成语:敌愾同仇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敌愾同仇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敌愾同仇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与AI对话机器人交流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