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89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自相矛盾

编号: 89
成语: 自相矛盾
注音: ㄗˋ ㄒ|ㄤ ㄇㄠˊ ㄉㄨㄣˋ
辨识:
参考词语:
典故説明: 矛是攻击的兵器,而盾是用来防御兵器攻击的器具。在《韩非子.难一》中,举了一个故事说:有个楚国人在市集上卖矛和盾。刚开始时先是夸讚他的盾说:「我这面盾非常坚固,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破它。」过了一会儿,又夸讚他的矛说:「我这只矛是最锋利的,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。」这时,有人紧接著问说:「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,那结果会是怎样呢?」这一问,让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对。典源又见《韩非子.难势》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「自相矛盾」,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,互相牴触。
典源: ◎1《韩非子.难一》楚1>人有鬻2>楯3>与矛者,誉之曰:「吾楯之坚,物莫能陷4>也。」又誉其矛曰:「吾矛之利,於物无不陷也。」或曰:「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」其人弗能应5>也。夫不可陷之楯,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今尧、舜之不可两誉,矛楯之说也。〔注解〕(1)楚:国名,周成王封熊绎於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,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(2)鬻:音ㄩˋ,卖。(3)楯:音ㄕㄨㄣˇ,通「盾」。古代用来抵御敌人兵刃及保护自己的兵器。(4)陷:指刺入。(5)弗能应:无法回答。(6)两誉:尧、舜两人同时都得到最高的讚美。◎2《韩非子.难势》客曰:「人有鬻矛与楯者,誉其楯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俄而又誉其矛曰:『吾矛之利,物无不陷也。』人应之曰:『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』其人弗能应也。」
反义:
近义:
释义: 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,互相牴触。◎典出《韩非子.难一》。
书证: 01.《梁书.卷四三.韦粲列传》:「前诸將之议,豫州意所未同,即二宫危逼,猾寇滔天,臣子当戮力同心,岂可自相矛盾,豫州必欲立异,锋鏑便有所归。」02.《魏书.卷八四.儒林列传.李业兴》:「业兴曰:『圆方之言,出处甚明,卿自不见。见卿录梁主《孝经义》亦云上圆下方,卿言岂非自相矛盾!』」03.《旧唐书.卷四五.舆服志》:「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,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。岂惟顛倒衣裳,抑亦自相矛盾。」04.《朱子语类.卷八七.礼四.小戴礼》:「礼家之说,大抵自相矛盾。」05.《宋史.卷一三一.乐志六》:「於是命李照改定雅乐,比朴下三律。照以纵黍累尺,虽律应古乐,而所造鍾磬,才中太簇,乐与器自相矛盾。」06.《元史.卷七二.祭祀志一》:「《礼经》出於秦火之后,残闕脱漏,所存无几。至汉,诸儒各执所见。后人所宗,惟郑康成、王子廱,而二家自相矛盾。」07.《明史.卷一九二.安磐列传》:「夫孝宗既不得考,恭穆又不得入,是无考也。世岂有无考之太庙哉。此其说之自相矛盾者也。」08.《三侠五义.第一一六回》:「小弟若不出水寨,少时如何进水寨呢?岂不自相矛盾么?」09.《红楼梦.第一回》:「故逐一看去,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,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。」10.《醒世姻缘传.第四七回》:「既称因贫卖子,何得又有原银三两存於十六年之久?种种不情,自相矛盾。」
用法説明: 【语义说明】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,互相牴触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言语矛盾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你的论点根本自相矛盾,如何说服他人?<02>写论文最怕观点自相矛盾,无法自圆其说。<03>恋爱中人心思不定,说话自相矛盾是正常的。<04>他的个性遇事犹疑不决,说法常前后自相矛盾。<05>他也许年纪大了,讲话常顛三倒四,自相矛盾。<06>你方才说他是好人,此刻又说他罪该万死,岂不是自相矛盾?<07>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,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!<08>本来懦弱与勇猛是自相矛盾的,但他的个性竟然兼而有之,真是稀奇。<09>別以为我的说法自相矛盾,这不过是我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情的结果罢了。<10>上头一会答应解决水荒,一会又说这是地方自己的事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<11>对一个聪明才智高,能干却又做尽坏事的人,我们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这种心境就是自相矛盾的最佳例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