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680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虚怀若谷

编号: 680
成语: 虚怀若谷
注音: ㄒㄩ ㄏㄨㄞˊ ㄖㄨㄛˋ ㄍㄨˇ
辨识:
参考词语:
典故説明: 老子,姓李,名耳,春秋楚国人,字伯阳,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,相当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,他主张无为之说,后世以为道家始祖,諡聃。老子的思想可归结於「道」,「道」就是宇宙万物运作的规律,虽然道什么都没有做,但却能让宇宙万物生生不息。因此老子主张人们的行为,应该取法於「道」,强调人心的自然与自发,不应该受到过分干涉,並且应该消除战爭,扬弃奢靡,引导人心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態与心境中。他著有《老子》一书,分为上下两篇,分別为道篇和德篇,故《老子》又称为《道德经》,全书仅五千多字,但內容广泛,由养生修身,乃至治国用兵,均有极为精辟的论述。在《老子.第一五章》中,老子形容古代的有道之士,高深得令人无法完全理解,如果想要勉强来描述,可以说他谨慎小心得像要渡过冬天的河水,警觉戒备得像要防守四邻的窥伺,拘谨恭敬得像个宾客,和蔼可亲得像冰块融解,敦厚质朴得像块未经雕琢的素材,浑然融合得就像激浊的江水,心胸开阔得像空旷的山谷。像这样的人,不会骄傲自满,所以才能够去除旧有的弊端,不断地更新进步。典源又见《老子.第四一章》。「上德若谷」是表述不同等级的人听到了同样高深的道理,会有不同的反应。修养最高深的人会去努力实践,修养中等的人半信半疑,修养低下的人则一笑置之。这是因为「道」的呈现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,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,所以一般人才听了不容易体会。后来「虚怀若谷」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为人谦虚,能接纳他人的意见。
典源: ◎1《老子.第一五章》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若冬涉川,犹若畏四邻,儼若客,涣若冰將释,敦1>若朴,混若浊,旷2>若谷。孰能浊以静之?徐清。安以动之?徐生。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能弊復成。〔注解〕(1)敦:厚重、朴实。(2)旷:广大、开阔。◎2《老子.第四一章》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故《建言》有之: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类,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广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质真若渝,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道隱无名,夫唯道,善贷且善。
反义: 不可一世 目空一切 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 崖岸自高
近义: 卑以自牧 谦冲自牧
释义: 心胸宽广如山谷能容纳万物。◎语本《老子.第一五章》。后用「虚怀若谷」形容为人谦虚,能接纳他人的意见。
书证: 01.清.陈確〈復吴裒仲书〉:「读教益,知虚怀若谷,求益无方,弥深感叹。」02.清.陆陇其〈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〉:「此诚见先生虚怀若谷,望道未见之心。」03.清.袁枚《隨园诗话补遗.卷四》:「(涇邑孝廉赵元一)今冬寄《伟堂诗钞》来,凡余所甲乙者、商榷者,无不降心相从,虚怀若谷,宜其造诣之进而弥上也。」04.《清史稿.卷三○六.柴潮生列传》:「此诚我皇上虚怀若谷,从諫弗咈之盛心也。」
用法説明: 【语义说明】形容为人谦虚,能接纳他人的意见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谦恭有礼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他的为人一向虚怀若谷,从来不曾骄傲自满。<02>这位政治家虚怀若谷,难怪人人说他是位谦谦君子。<03>自古以来,伟人都有著虚怀若谷的美德,不会盛气凌人。<04>总经理为人虚怀若谷,凡事博採眾议,因此很受同仁爱戴。<05>他虽然身为主管,却隨时都能虚怀若谷地接纳部属意见,真是难能可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