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514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嗟来之食

编号: 514
成语: 嗟来之食
注音: ㄐ|ㄝ ㄌㄞˊ ㄓ ㄕˊ
辨识:
参考词语: 嗟来食
典故説明: 春秋时代,齐国发生了大饥荒,有个叫黔敖的人,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。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,拖著疲惫的脚步,跌跌撞撞地走来时,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:「喂!来这里吃东西!」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:「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,才会饿到这种地步!」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態度道歉,但那个人却不接受,仍坚持拒绝进食,后来终於饿死了。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,不太以为然,他说:「用不著这样吧!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,你可以拒绝,但人家都道了歉,就可以接受啊!」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「嗟来之食」,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態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,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典源: 《礼记.檀弓下》齐大饥,黔敖为食1>於路,以待饿者而食2>之。有饿者蒙袂3>辑屨4>,贸贸然5>来,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曰:「嗟6>!来食 !」扬其目而视之,曰:「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於斯也。」从而谢焉。终不食而死。曾子7>闻之曰:「微与8>!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」〔注解〕(1)为食:设置食物。(2)食:音ㄙˋ,拿食物给人吃。(3)蒙袂:用衣袖遮脸。袂,音ㄇㄟˋ,衣袖。(4)辑屨:拖拉著鞋子。屨,ㄐㄩˋ,鞋子。(5)贸贸然: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。(6)嗟:音ㄐ|ㄝ,招呼声,有不敬的意味。(7)曾子:曾参(西元前505∼前430),字子舆,春秋时鲁国武城(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)人。曾点之子,为孔子弟子。性至孝,相传《大学》为其所述;又作《孝经》,以其学传子思,子思传孟子。后世尊称为「宗圣」。(8)微与:不必吧!与,音ㄩˊ,同「歟」,置於句末,表反詰语气。
反义:
近义:
释义: 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。指不敬之食。典出《礼记.檀弓下》。后用「嗟来之食」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书证: 01.《礼记.檀弓下》:「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於斯也。」(源)02.《后汉书.卷八四.列女传.乐羊之妻》:「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,况拾遗求利,以污其行乎!」03.《儿女英雄传.第二七回》:「只因他一生不得意,逼成一个激切行逕,所以寧饮盗泉之水,不受嗟来之食。」
用法説明: 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不敬之施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这种嗟来之食,难以下嚥。<02>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,可不是嗟来之食。<03>我人穷志不穷,这种嗟来之食,我寧死也不肯接受。<04>这个爱心团体冬令救济时,很能体恤难民,让人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。<05>明知这是嗟来之食,但为了孩子,她只好强忍著委屈,伸手將钵接了过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