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编号:4505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不共之仇
编号: 4,505
成语: 不共之仇
辨识:
参考词语: 不共戴天
典故説明: 此处所列为「不共戴天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不共戴天」这句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顶著同样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个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间的意思。什么样的仇人非得拚个你死我活呢?《礼记.曲礼》有一段话说:「杀害父亲的仇人,我不应和他共处於世间;在路上遇到杀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应该直接上前报復;如果是杀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应该和他同国。」传统的儒家是很讲究礼的。在礼的观念中,对父母要尽孝,对兄弟要友爱,对朋友要存义,这是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个人是非观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报怨」。父母既是我们在世上最亲的人,遇到杀父仇人,岂有轻饶的道理?想尽办法也要报仇,否则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礼了。这正是为何《曲礼》说:「父之讎,弗与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这种观念在《礼记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报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为报父母之仇,为人子女要处心积虑,睡不能安寢,隨时准备兵器,等待机会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报父仇一事的观念,来宣扬对父母之孝的重要,后来演变成一句成语,比喻对人仇恨极深。
典源: 此处所列为「不共戴天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◎1《礼记.曲礼上》父之讎1>,弗与共戴天2>;兄弟之讎3>,不反兵4>;交游之讎5>,不同国。〔注解〕(1)父之讎:杀父的仇敌。讎,音ㄔㄡˊ,通「仇」,仇敌。(2)弗与共戴天:不与之共存於世。戴天,指立於天地间。戴,顶著。(3)兄弟之讎:杀害兄弟的仇敌。(4)不反兵:不用返家取兵器。反,通「返」。(5)交游之讎:杀害朋友的仇敌。◎2《礼记.檀弓上》子夏问於孔子曰:「居父母之仇,如之何?」夫子曰:「寢苫枕干,不仕,弗与共天下也。遇诸市朝,不反兵而斗。」
反义:
近义:
释义: 义参「不共戴天」。见「不共戴天」条。
书证: 01.《东周列国志.第三回》:「申公借兵失策,开门揖盗,使其焚烧宫闕,戮及先王,此不共之仇也。」
用法説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