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321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因陋就简

编号: 321
成语: 因陋就简
注音: |ㄣ ㄌㄡˋ ㄐ|ㄡˋ ㄐ|ㄢˇ
辨识: 请参考『辨识321.html』
参考词语: 因陋就寡 因陋就隘 將陋就简
典故説明: 「因陋就简」原作「因陋就寡」。秦时焚书坑儒,只留下医药及卜筮之书,其余书籍几乎付之一炬。汉兴之后,朝廷为了復兴文化,一方面广蒐经书的断简残篇,一方面也请年老学者口述经文,以当时通用的文字「隶书」记录下来。汉武帝时,鲁恭王破坏孔子故居,在墙壁中发现了由秦前文字所写成的经书。哀帝时,刘歆又於祕府校书时发现了其他的古文经书。因为使用的文字不同,所以用隶书写成的经书被称为「今文经」,而由秦前文字写成的经书则称为「古文经」。两者的经书虽同,但內容实有出入,且两派学者的治学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,今文经学者偏重微言大义,被朝廷视为標准,由博士学官讲授;古文经学者则偏重於名物训詁,流传於民间。因此两派学说时见互相攻詰对立。刘歆是西汉末年的古文经学者,为刘向之子,他继承父志,整理群书,编成《七略》,是我国目录学的鼻祖。当时刘歆为了支持设立古文经的学官,撰〈移书让太常博士〉,责备太常博士,认为他们不重视古文经的价值,只在今文经的断简残篇中,做分析文句的琐碎工作,態度马虎,不求完备,这样即使穷尽一生也无法对经书完全通晓。后来刘歆文中的「因陋就寡」演变为「因陋就简」这句成语,比喻迁就简陋的现有条件去做事。
典源: 汉.刘歆〈移书让太常博士〉(据《汉书.卷三六.楚元王传》引)及鲁恭王坏孔子宅,欲以为宫,而得古文於坏壁之中,逸《礼》有三十九,《书》十六篇。天汉之后,孔安国献之,遭巫蛊仓卒之难,未及施行。及《春秋》左氏丘明所修,皆古文旧书,多者二十余通,臧於祕府,伏而未发。孝成皇帝閔学残文缺,稍离其真,乃陈发祕臧,校理旧文,得此三事,以考学官所传,经或脱简,传或间编。传问民间,则有鲁国(柏)〔桓〕公、赵国贯公、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,抑而未施。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閔,士君子之所嗟痛也。往者缀学之士,不思废绝之闕,苟因陋就寡,分文析字,烦言碎辞,学者罢老1>且不能究2>其一艺。……或怀妒嫉,不考情实,雷同相从,隨声是非,抑此三学,以《尚书》为备,谓左氏为不传《春秋》,岂不哀哉!〔注解〕(1)罢老:劳乏、困倦。罢,音ㄆ|ˊ,通「疲」。(2)究:完全通晓。
反义: 铺张浪费 繁文縟节
近义: 敷衍了事
释义: 比喻做事马虎,不力求完善美备。语本汉.刘歆〈移书让太常博士〉。后亦用「因陋就简」比喻因循或迁就简陋的现实环境去做事。
书证: 01.宋.朱熹〈论都昌创寨札子〉:「夫论事不论其利害之实,而欲因陋就简,偷合取容,以徇目前一切之计,此乃世俗浅陋之常谈,宜不足以惑高明之听。」02.《元史.卷一九九.隱逸列传.杜瑛》:「若夫簿书期会,文法末节,汉、唐犹不屑也,执事者因陋就简,此焉是务,良可惜哉!」03.《续资治通鑑.卷一○○.宋纪一○○.高宗建炎元年》:「荆、襄、关、陕、江、淮,皆备巡幸,並令因陋就简,饮食不事丰美,亭传仅备风雨,桥梁舟楫,取足济渡,道路毋治,官吏毋出,有司百吏敢搔扰者,重置于法。」04.《文明小史.第四九回》:「再说安徽省虽是个中等省分,然而风气未开,诸事因陋就简,还照著从前的那个老样子。」05.《清史稿.卷一四○.兵志一一》:「三十年,河南巡抚陈夔龙以河南省原有机器局,因陋就简,未能讲求新法,请增购机器十部,及一切应用物件。」
用法説明: 一、【语义说明】比喻做事马虎,不力求完善美备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敷衍隨便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像这样一味因陋就简,而不设法改善,教育怎能办得好?<02>现在政府正在励行政治革新,一切制度、法规不可再因陋就简,敷衍塞责,苟且行事。二、【语义说明】比喻因循或迁就简陋的现实环境去做事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依势行事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在此困苦的环境下,也只有因陋就简,共渡时艰了。<02>剧组全体同仁自己动手,因陋就简地搭起了摄影棚。<03>这次活动,我们本著因陋就简的原则,少花钱,多办事。<04>由於刚搬家,一切尚未安顿好,饮食起居只好因陋就简了。<05>这些节目都是自编的,道具和乐器更是因陋就简,能用的全用上了。<06>这场婚礼,由於男女双方经费有限,所以只好因陋就简了,但求简单隆重。<07>台湾光復初年,很多中小学教室因陋就简,拿低矮平房凑和著用,如今都已改建为新式建筑,现在的学生幸福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