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13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举一反三

编号: 13
成语: 举一反三
注音: ㄐㄩˇ | ㄈㄢˇ ㄙㄢ
辨识: 请参考『辨识13.html』
参考词语: 观隅三反 举隅反三 一隅三反
典故説明: 在《论语.述而》篇中,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,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,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,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。他说:「我教导学生时,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,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,我是不会去开导他。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,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,想说却说不出来时,我是不会去启发他。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,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,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,我就不再教导他了。」在这段话中,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。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,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说法,却无法去自我推论,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。所以一位好老师,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,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。《论语》原文中的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」,后来就演变成「举一反三」这句成语,就是用来形容人於学习中善於触类旁通。
典源: 《论语.述而》子曰:「不愤不启1>,不悱不发2>,举一隅3>不以三隅反,则不復4>也。」〔注解〕(1)不愤不启: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,不去开导他。愤,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。启,开导、教导。见「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」。(2)不悱不发: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,不去启发他。悱,音ㄈㄟˇ,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。见「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」。(3)隅:音ㄩˊ,角、角落。(4)不復也:不再告诉他。復,再、又。
反义:
近义: 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
释义: 反,推论。「举一反三」指从一件事情类推,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。语本《论语.述而》。后用「举一反三」形容人於学习中善於触类旁通。△「闻一知十」
书证: 01.《北堂书钞.卷九八.读书》引《蔡邕別传》:「邕与李则游学鄙士,时在弱冠,始共读《左氏传》,通敏兼人,举一反三。」02.宋.朱熹〈答胡伯文书〉:「则夫告往知来,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者皆適,所以重得罪於圣人矣。」03.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.卷一○一.子部.法家类.疑狱集》:「虽人情万变,事势靡恒,不可限以成法,而推寻故跡,举一反三,师其意而通之,於治狱亦不无裨益也。」
用法説明: 【语义说明】形容人於学习中善於触类旁通。褒义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领会贯通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凡事能举一反三,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。<02>真正聪敏的人,往往能告往知来,举一反三。<03>读书要求灵活运用,才能举一反三,事半功倍。<04>对学过的知识,经常举一反三,就能悟出新知识。<05>小明反应相当敏捷,只要老师教过的,他都能举一反三。<06>熟读这本方法论,从此可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,推求眾理。<07>歷史虽然漫长,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,举一反三,虽百代可知。<08>研究问题,需要广蒐资料,深入分析,才能举一反三,融会贯通。<09>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,举一反三,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。<10>老师说如果懂得这些知识后,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知道其他类似的知识。<11>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,一教就会,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。<12>你如能把这诀窍弄懂,日后无论学哪一门派的功夫﹐一定都能举一反三,事半功倍。<13>想要了解本地行情,倒也不必货比三家,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,举一反三,大概也就差不多了。<14>原来这些招式,和他原来所学的拳法相近,更何况今遇明师指点,他更是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进步惊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