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112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偃旗息鼓

编号: 112
成语: 偃旗息鼓
注音: |ㄢˇ ㄑ|ˊ ㄒ|ˊ ㄍㄨˇ
辨识: 请参考『辨识112.html』
参考词语: 臥旗息鼓 偃旗臥鼓 臥鼓偃旗 息鼓偃旗 掩旗息鼓 卷旗息鼓
典故説明: 赵云是三国蜀汉的一员大將,不但驍勇善战,也擅长用计取胜。据《云別传》(《三国志》赵云本传裴松之注引)载,有一次刘备和曹操爭战,曹操將军队屯驻在汉水的北山之下,黄忠和赵云前往劫粮草。黄忠的部队在途中被曹军包围,赵云便率兵来支援,打退了曹操的军队。曹操心有不甘,重整军队继续追击。赵云回到营地后,沔阳长张翼看见曹军逐渐逼近,想要关上营寨的大门,坚守阵地。赵云却下令敞开营门,放倒军旗,停止战鼓,故布疑阵。曹操看到蜀军阵地一片死寂,毫无动静,怀疑赵云已经设下埋伏,不敢轻举妄动,於是急忙退兵。这时赵云下令战鼓齐鸣,万箭齐放。曹军遭到这突来的伏击,顿时大乱,纷纷逃命,混乱中自相践踏和跌入汉水而死的士兵不计其数。后来这段故事中的「偃旗息鼓」演变成一句成语,除了原有意思外,也用来比喻事情中断或声势减弱。
典源: 《云別传》(据《三国志.卷三六.蜀书.关张马黄赵传.赵云》裴松之注引)夏侯渊败,曹公爭汉中地,运米北山下,数千万囊。黄忠以为可取,云兵隨忠取米。忠过期不还,云將数十骑轻行出围,迎视忠等。值曹公扬兵大出,云为公前锋所击,方战,其大眾至,势偪,遂前突其陈,且斗且却。公军败,已復合,云1>陷敌,还2>趣3>围4>。將张著5>被创,云復驰马还营迎著。公军追至围,此时沔阳6>长张翼7>在云围內,翼欲闭门拒守,而云入营,更大开门,偃8>旗息鼓。公军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云雷鼓震天,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,公军惊骇,自相蹂践9>,墮汉水中死者甚多。〔注解〕(1)云︰赵云(?∼西元229),字子龙,三国时常山真定人。初从公孙瓚,后归附刘备。勇敢善战,以忠勇著称。封永昌亭侯,累迁镇军將军,卒諡顺平。 (2)还:音ㄒㄩㄢˊ,隨即、立刻。(3)趣:同「趋」。(4)围:战事的包围阵势。(5)张著:三国蜀人,生卒年不详。(6)沔阳:今陕西沔县东南,因在沔水之阳而得名。(7)张翼:字伯恭,三国蜀人,生卒年不详。官至绥南中郎將,建兴年间因討伐刘冑有功,封为都亭侯,后为鍾会乱兵所杀。(8)偃:音|ㄢˇ,放倒。(9)蹂践:践踏。蹂,音ㄖㄡˊ。
反义: 大张旗鼓 重整旗鼓
近义: 偃兵息甲 鸣金收兵 销声匿跡 销声匿跡
释义: 军队放倒旌旗,停止战鼓。形容不露行踪。语出《云別传》。后亦用「偃旗息鼓」比喻事情中断或声势减弱。△「偃兵息甲」、「鸣金收兵」
书证: 01.《三国志.卷三六.蜀书.关张马黄赵传.赵云》裴松之注引《云別传》:「而云入营,更大开门,偃旗息鼓。公军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」(源)02.《旧唐书.卷八四.裴行俭 列传》:「突厥受詔,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。虽偃旗息鼓,高枕有余矣。」03.《资治通鑑.卷二六一.唐纪七七.昭宗光化二年》:「將攻沂州,先使覘之,曰:『城中皆偃旗息鼓。』綰曰:『此必有备,而救兵近,不可击也。』」04.明.徐復祚《投梭记.第一五齣》:「听我号令:偃旗息鼓如安寢,啣枚持口噤,兔脱莫留停,狙击要详审。」05.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三一》:「吾向已说过,但当偃旗息鼓以应之,彼见我不与他敌,必不乱攻。切记不可交战!」06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九五回》:「苟才便託了这个人,去代他竭力斡旋,足足忙了二十多天。苟才化了六十万两银子,好钦差,就是偃旗息鼓的去了。」07.《文明小史.第二一回》:「那年正想得个京察,简放道府出来,偏偏遇著兵乱,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。」08.《官场现形记.第四○回》:「於是瞿太太千恩万谢,偃旗息鼓,率领眾人,悄悄回省而去。」
用法説明: 一、【语义说明】军队放倒旌旗,停止战鼓。形容不露行踪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隱声匿跡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此行既是偷袭,当然得偃旗息鼓,隱密行踪。<02>我军势弱,可偃旗息鼓,埋伏於此,俟机攻其不备。<03>连续打了几天仗,敌军突然偃旗息鼓,不知有何阴谋?<04>让我军来个欺敌之计,大开寨门,偃旗息鼓,引敌入彀。<05>对方既然竖起白旗,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,静观其变吧!二、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事情中断或声势减弱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中途废止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得饶人处且饶人,你们的爭执就偃旗息鼓吧!<02>我看这事就偃旗息鼓吧,再斗下去没完没了。<03>没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选,偃旗息鼓地携妻出国。<04>辟建游乐场一事本已成熟,但大地震后,偃旗息鼓,无人再提。<05>由於警力部署妥善,原来准备械斗的两帮人马,只好偃旗息鼓,纷纷散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