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编号:1097

请看本页的规范网址:心平气和

编号: 1,097
成语: 心平气和
注音: ㄒ|ㄣ ㄆ|ㄥˊ ㄑ|ˋ ㄏㄜˊ
辨识: 请参考『辨识1097.html』
参考词语: 心平德和 心平气定 心正气和 心和气平 心平气舒 心平气温 气和心平
典故説明: 「心平气和」原作「心平德和」。晏子,即晏婴,春秋齐国人,在齐景公时任宰相,为当时的名臣。据《左传.昭公二十年》载,有一天,景公游猎回来,与大臣梁丘据等在遄台饮酒作乐。当景公对人生有所感慨时,梁丘据亦在一旁附和,故景公说:「只有据与我是相和的啊!」隨侍在侧的晏子不以为然,他说:「据和你不过是相同而已,那里有相和!」景公讶异地问:「『和』跟『同』有什么不一样吗?」晏子回答说:「若以烹调为例,在熬煮羹汤时,会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,使之味道调和,才做出美味的料理。君臣相处之道也是这样的。当君王提出一个主张时,作为臣子的应该是从不同角度给予建言,使君王的施为更为完备,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。再以音乐为例,一篇好的乐章,是各种音符以不同的快慢、高低……组合在一起,互相搭配,调和出优美的音乐,使君子听了,內心能得到平静,德行能趋向平和。所以《诗经》说:德音是没有瑕疵的。像梁丘据这样只会对君王的说法同声应合,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里去调味,谁会想去吃它呢?又好像琴瑟只弹一个单一的音符,谁会想去听它呢?所以『同』是不好的啊!」此处的「心平德和」指的是心情的平静,德行修养的平和。有此境界,人的脾气自然会温和不暴躁,所以后来由此演变成「心平气和」这句成语,形容心气平和,不急不怒。
典源: 《左传.昭公二十年》齐侯至自田,晏子侍于遄台,子犹驰而造焉。公曰:「唯据与我和夫!」晏子对曰:「据亦同也,焉得为和?」公曰:「和与同异乎?」对曰:「异。……先王之济五味、和五声也,以平其心,成其政也。声亦如味,一气、二体、三类、四物、五声、六律、七音、八风、九歌,以相成也;清浊、大小、短长、疾徐,哀乐、刚柔,迟速、高下、出入、周疏,以相济也。君子听之,以平其心,心平德和。故《诗》曰:『德音不瑕1>。』今据不然。君所谓可,据亦曰可;君所谓否,据亦曰否。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若琴瑟之专壹,谁能听之?同之不可也如是。」〔注解〕(1)德音不瑕:德音是没有瑕疵的。出自《诗经.豳风.狼跋》。瑕,音ㄒ|ㄚˊ,瑕疵、缺点。
反义: 大发雷霆 心浮气躁 怒不可遏 气急败坏 意气用事 暴跳如雷
近义: 平心静气
释义: 心气平和,不急不怒。语本《左传.昭公二十年》。△「平心静气」
书证: 01.《朱子语类.卷一一.学五.读书法下》:「季札录云:『庶几心平气和,可以思索义理。』」02.宋.程颐〈明道先生行状〉:「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,而尝谓先生忠信,先生每与论事,心平气和。」03.宋.苏軾〈菜羹赋〉:「先生心平而气和,故虽老而体胖。」04.《儿女英雄传.第二五回》:「姑娘这段话,道了个知甘苦,近情理,並且说得心平气和,委屈宛转。」05.《三侠五义.第三二回》:「走道儿有个法子。越不到越急,越走不上来。必须心平气和,不紧不慢,彷彿游山玩景的一般。」06.《官场现形记.第三三回》:「这件事我碰著了,倒还是心平气和。」
用法説明: 【语义说明】形容心气平和,不急不怒。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平静安详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你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互相沟通,才能解决问题。<02>了解事实的真相以后,小华就显得心平气和多了。<03>老板总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,难得听他叱责別人。<04>小王很有耐心,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帮別人解决问题。<05>听了这番劝慰的话之后,他才心平气和,不再那么愤怒。<06>林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心平气和的,从不对学生乱发脾气。<07>小孩子犯错时,与其严厉地指责他,不如心平气和地规劝他。<08>他的修养很好,无论別人怎么激怒他,他都是心平气和的,从不发脾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