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葫蘆依樣

  • 編號: 3511
  • 成語: 葫蘆依樣
  • 注音: ㄏㄨˊ ㄌㄨˊ | |ㄤˋ
  • 漢語拼音: hú lú yī yàng
  • 參考詞語: 依樣畫葫蘆
  • 釋義:
    義參「依樣畫葫蘆」。見「依樣畫葫蘆」條。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處所列為「依樣畫葫蘆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宋臣陶穀博學多識、文筆很好,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,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,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,往往文筆不如他,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。他心裡很不平,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,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,為國家盡心盡力,應當升職。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,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,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,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,哪裡需要盡什麼力?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,自嘲只能「依樣畫葫蘆」,不能有所作為。後來「依樣畫葫蘆」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,毫無創見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處所列為「依樣畫葫蘆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※#宋.魏泰《東軒筆錄.卷一》1>陶穀,自五代至國初,文翰為一時之冠。然其為人,傾險狠媚,自漢初始得用,即致李崧赤族之禍,由是縉紳莫不畏而忌之。太祖雖不喜,然藉其詞章足用,故尚寘於翰苑。穀自以久次舊人,意希大用。建隆以後,為宰相者,往往不由文翰,而聞望皆出穀下。穀不能平,乃俾其黨與,因事薦引,以為久在詞禁,宣力實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太祖2>笑曰:「頗聞翰林3>草制,皆檢前人舊本,改換詞語,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4>耳,何宣力之有?」穀聞之,乃作詩,書於玉堂之壁5>,曰:「官職須由生處有,才能不管用時無。堪笑翰林陶學士,年年依樣畫葫蘆。」太祖益薄其怨望,遂決意不用矣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見於宋.羅大經《鶴林玉露.卷四》。
    (2)太祖:趙匡胤(西元927∼976),宋朝開國君主,涿州人。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,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,掌握兵權。後發動陳橋兵變,即帝位,國號宋,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。天下既定,務農興學,慎刑薄斂,與百姓休息,但過度重文輕武、偏重防內,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。在位十六年,廟號太祖。
    (3)翰林:職官名。唐宋為內庭供奉之官,方技、雜流,亦待詔翰林。
    (4)葫蘆:植物名。葫蘆科葫蘆屬,一年生蔓草。以其果實狀似壺及蘆,故稱為「壺蘆」。全株有毛。莖細長,以卷鬚絡於他物;葉掌狀淺裂、具齒、互生;花單性、同株、色白而有綠線,萼漏斗。瓜果粗長,初生有細毛,成熟後,皮面光滑。可供食用及藥用。
    (5)玉堂之壁:翰林院的牆壁。玉堂,北宋太宗淳化年間,賜翰林「玉堂之署」四字,後遂用玉堂代稱翰林院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宋.羅大經《鶴林玉露.卷四》胡衛、盧祖臯在翰苑,草明堂赦文云,「江淮盡掃於胡塵」。太學諸生嘲之曰:「胡塵已被江淮掃,卻道江淮盡掃於。」又曰:「傳語胡、盧兩學士,不如依樣畫胡盧。」端平初,患代言乏人,乃略更其制,出題明注出何書,仍許上請,中選者堂除教官。然名實既輕,習者亦少。另可參考:宋.釋文瑩《續湘山野錄》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狀.第五四回》:「富貴浮雲成一夢,葫蘆依樣祇三年。」
    02.清.周亮工《書影.卷三》:「而或割裂全篇,換易字句,依稀影響,遂稱己作,工者不免優孟抵掌之誚,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。」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葫蘆依樣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