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若釋重負
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處所列為「如釋重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,是襄公的庶子,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,但卻整天嬉戲無度,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,昏庸無能。魯國的實際權力,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(季孫氏、叔孫氏、孟孫氏)手中,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。昭公二十五年時,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,昭公逃奔到齊國。後來又到了晉國,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,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,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。當初昭公在出走時,先居於鄆城,仍然不能改德修行,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。因此《穀梁傳》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,對鄆城的人民來說,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。後來「如釋重負」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,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,身心輕鬆愉快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處所列為「如釋重負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《穀梁傳.昭公二十九年》
    〔經〕冬十月,鄆潰。
    〔傳〕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。上下不相得則惡矣,亦譏公也。昭公出奔1>,民如釋重負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昭公出奔:昭公出走至晉國的乾侯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南史.卷六.梁武帝本紀上》:「居之如執朽索,去之若釋重負。」
    02.《舊唐書.卷一.高祖本紀》:「宜依前典,趨上尊號,若釋重負,感泰兼懷。」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若釋重負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若釋重負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