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模稜兩可
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根據《舊唐書》的記載,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,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,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「蘇李」。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,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,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,曾經對人說:「處理事情時,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,萬一出了錯,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,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,不置可否才好。」人們因此,幫他取了個「蘇摸稜」的外號。後來「模稜兩可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,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舊唐書.卷九四.蘇味道列傳》蘇味道,趙州欒城人也。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,時人謂之蘇、李。……嘗謂人曰:「處事不欲決斷明白,若有錯誤,必貽咎譴1>,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。」時人由是號為「蘇摸稜」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咎譴: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明.張居正〈時政切要疏〉:「臣竊見近年以來,紀綱不肅,法度不行,上下務為姑息,百事悉從委徇,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,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。」
    02.明.王世貞《嘉靖以來首輔傳.卷七》:「近年以來,紀綱不肅,法度不行。上下務為姑息,百事悉從委徇,以模稜兩可為調停,以委曲遷就為善處。」
    03.清.谷應泰《明史紀事本末.卷六一.江陵柄政》:「近年以來,綱紀不肅。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,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。伏望刑賞予奪,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。」
    04.《經史講義.卷一四.書經.清.柴潮生.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》:「謇謇諤諤,明辨是非者,必君子;00614_w01.jpg00614_w01.jpg訿訿模稜兩可者,必小人。」
    05.清.喻昌《醫門法律.卷一二.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》:「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,以陳無擇之賢,模稜兩可。其說謂『無發熱、惡寒、脈滑者用此湯;若發熱、惡寒、其脈浮緊,則以滑石石膏治之。青天白日、夢語喃喃、況其他乎!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,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含混不清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你說話模稜兩可,我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意願。
    <02>請別怪我模稜兩可,因為兩邊我都得罪不起啊!
    <03>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,任何人都沒有模稜兩可的餘地。
    <04>這個是非題有模稜兩可之嫌,難怪學生不知如何作答。
    <05>無論我說什麼,老闆都說好,模稜兩可,讓人無所適從。
    <06>這個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處理,你要明確表態,不要模稜兩可
    <07>這隻老狐狸說的話模稜兩可,你這樣理解沒錯,他那樣理解也對。
    <08>一提到結婚,他總是模稜兩可地支吾其詞,看來該是分手的時候了。
    <09>他說了半天,盡是模稜兩可的話,讓人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。
  • 辨識:
    「模稜兩可」及「不置可否」都有不明確表示意見的意思。
    「模稜兩可」側重於含糊籠統地帶過;「不置可否」側重於不做決定。
    模稜兩可不置可否辨似例句
    這隻老狐狸說的話∼,你這樣理解沒錯,他那樣理解也對。
    他對這個問題∼,遲遲不肯做出決定,讓下屬無所適從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模稜兩可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模稜兩可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模稜兩可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