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編號:746
請看本頁的規範網址:悲天憫人
編號: 746
成語: 悲天憫人
辨識:
參考詞語: 憂世憫人
憂天憫人
典故説明: 唐德宗時,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,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。他學問很好,飽讀詩書,卻不常發言。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,認為以他的學識,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,作好諫官的職務。於是寫了〈爭臣論〉這篇文章,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。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,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,陸贄等人遭到罷黜。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,論述他的罪狀,替陸贄等人申訴,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。由此看來,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。〈爭臣論〉整篇文章採設問法,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,韓愈再一一解答,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。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,他高中進士後,反而隱居在中條山,不出來作官。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,前來從他求學,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。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:「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,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,何必這麼苛責他?」韓愈回答:「自古以來,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,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,哀憐百姓的疾苦。學得了治世之道,不肯獨善其身,總想利用所學,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。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,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,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,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,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?」後來,文中的「畏天命而悲人窮」演變成「悲天憫人」這句成語,指憂傷時局多變,哀憐百姓疾苦。
典源: 唐.韓愈〈爭臣1>論〉(據《全唐文.卷五五七.韓愈》引)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,閔其時之不平,人之不乂,得其道,不敢獨善其身,而必以兼濟天下也,孜孜矻矻,死而後已。故禹2>過家門不入,孔席不暇暖3>,而墨突不得黔4>,彼二聖一賢者,豈不知自安佚5>之為樂哉?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。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,豈使自有餘而已?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,耳目之於身也,耳司聞而目司見,聽其是非,視其險易,然後身得安焉。聖賢者,時人之耳目也;時人者,聖賢之身也。且陽子6>之不賢,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;若果賢,則固畏天命而閔7>人窮也,惡8>得以自暇逸乎哉?〔注解〕(1)爭臣: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。(2)禹:姓姒氏,號禹,夏代開國的君主。因平治洪水有功,受舜禪讓為天子,世稱為大禹。在位八年而卒,傳位於子啟,而開君主世襲之制。(3)孔席不暇暖:孔子總是席子都還沒坐暖,就起身去忙別的事。暇,空閒。見「席不暇暖」。(4)墨突不得黔:墨子在新住所的煙囪都還沒被燻黑前,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去繼續工作。突,煙囪。黔,黑。見「墨突不黔」。(5)安佚:安逸。佚,放縱的,通「逸」。(6)陽子:陽城(西元736∼805),字亢宗,唐定州北平人。幼家貧不能學,乃為集賢院寫書吏,竊官書讀之。登進士第,隱中條山不仕,眾慕其行,多從之學。德宗召為諫議大夫,上疏論裴延齡枉黜大臣,阻德宗以延齡為相。後被貶國子司業,出任道州刺史。(7)閔:憐恤。通「愍」。(8)惡:音ㄨ,如何、怎麼。
反義: 幸災樂禍
殘民以逞
漠然置之
近義: 己飢己溺
民胞物與
惻隱之心
憤世嫉俗
釋義: 憂傷時局多變,哀憐百姓疾苦。語本唐.韓愈〈爭臣論〉。
書證: 01.清.黃宗羲〈朱人遠墓誌銘〉:「嗟乎!人遠悲天憫人之懷,豈為一己之不遇乎!」02.清.王士禛《帶經堂詩話.卷六.題識類》:「其《放吟》一卷,皆樂府詩,丁明末造,多悲天憫人之思。」03.《老殘遊記.第一一回》:「坎水陽德,從悲天憫人上起的,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;兌水陰德,從憤懣嫉妒上起的,所以成了個革象。」04.《東歐女豪傑.第三回》:「(菲亞)心中感觸了好些時事,只覺得惡俗世界無一是處,忍不住那一腔悲天憫人的熱情沸將上來。」
用法説明: 【語義說明】憂傷時局多變,哀憐百姓疾苦。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慈善憐憫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句】<01>泰瑞莎修女救助貧苦,悲天憫人的精神令人敬佩。<02>聖人之所以為聖人,正因為他們有悲天憫人的胸懷。<03>他經常把悲天憫人掛在嘴邊,卻連一百元也捨不得捐獻。<04>一國的領袖若有悲天憫人的胸懷,就不會輕易地發動戰爭。<05>這尊聖母像的臉上流露出悲天憫人的神情,讓人看了感動不已。<06>你別以為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,就沒人知道你做過的虧心事。<07>一個作家不只要有才華,更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,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。<08>《悲慘世界》書中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思想,因此成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