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編號:4432

請看本頁的規範網址:斯文委地

編號: 4,432
成語: 斯文委地
注音: ㄙ ㄨㄣˊ ㄨㄟˇ ㄉ|ˋ
辨識:
參考詞語: 斯文掃地
典故説明: 此處所列為「斯文掃地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斯文掃地」係由「斯文」及「掃地」組合而成。「斯文」見於《論語.子罕》。斯,這、此的意思。文,指禮樂教化有關的典章制度。春秋時代,陽虎曾經在匡地施暴為害匡人,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。孔子周遊列國時,途經匡地,因為孔子長相很像陽虎,匡人認為是陽虎又來了,便不由分說地將他包圍起來。弟子們見到這種情形都很害怕,孔子卻十分鎮靜地說道:「自文王去世之後,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不都在我這兒嗎?上天如果要滅絕這些典章制度,我這後生晚輩就沒機會認識了解這些典章制度了;上天既然並未滅絕這些典章制度,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?」「掃地」則見於《漢書.卷三三.魏豹等傳》。魏豹,故魏諸公子。田儋,故齊王田氏後代。韓信,故韓襄王庶出的子孫。班固在為三人寫完傳記後深深感嘆:秦滅六國之後,將六國固有文化和前人功業完全摧毀;至楚漢爭霸之時,豪傑並起,爭奪天下,只有魏豹、田儋和韓信是六國王室之後,然而他們尚未達成復興故國、延續文化的使命,就相繼身亡,這難道不是天意嗎?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斯文掃地」,用來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。亦借指文人不顧操守,自甘墮落。
典源: 此處所列為「斯文掃地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1、「斯文」:《論語.子罕》子畏於匡,曰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1>也,後死者2>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3>人其如予何?」〔注解〕(1)斯文:指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。「斯」,此、這些。(2)後死者:孔子自謂。(3)匡:地名,春秋時宋國之地,今約在河南省。2、「掃地」:《漢書.卷三三.魏豹等傳》贊曰:「周室既壞,至春秋末,諸侯耗盡,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。秦1>滅六國2>,而上古遺烈3>埽地盡矣。楚漢之際,豪桀相王,唯魏豹、韓信、田儋兄弟為舊國之後,然皆及身而絕。橫之志節,賓客慕義,猶不能自立,豈非天虖!韓氏自弓高後貴顯,蓋周烈近與!」〔注解〕(1)秦:國名。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,約今甘肅省天水縣。莊公時徙居大丘,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。孝公時定都咸陽,得商鞅變法圖強,積極東侵。惠王時重用張儀,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。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。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,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。(2)六國:指戰國時代函谷關以東的楚、齊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大國。(3)遺烈:前人遺留的功業。
反義:
近義:
釋義: 義參「斯文掃地」。見「斯文掃地」條。
書證: 01.宋.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.前集.卷六.杜少陵一》:「由杜子美以來,四百餘年,斯文委地。」
用法説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