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編號:4106

請看本頁的規範網址:以容取人

編號: 4,106
成語: 以容取人
注音: |ˇ ㄖㄨㄥˊ ㄑㄩˇ ㄖㄣˊ
辨識:
參考詞語: 以貌取人
典故説明: 此處所列為「以貌取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以貌取人」原作「以容取人」。根據《韓非子.顯學》的記載,春秋時孔子有弟子三千,其中澹臺滅明長相不俗,孔子幾乎因此而以為他是個好學生,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與容貌不相稱。而宰予談吐不凡,孔子幾乎因此而相信他是個優秀的好學生,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。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、言談,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誤判,因而感嘆道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意思就是說: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,就會像對子羽一樣,產生誤判;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,就會像對宰予一樣,產生誤判。後來「以貌取人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。
典源: 此處所列為「以貌取人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#《韓非子.顯學》澹臺子羽1>,君子之容也,仲尼2>幾而取之,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。宰予3>之辭,雅而文也,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而智不充其辯。故孔子曰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。〔注解〕(1)澹臺子羽:即澹臺滅明。西元前512∼?,姓澹臺,名滅明,字子羽。春秋武城人,孔子弟子。(2)仲尼:即孔子。西元前551∼前479,名丘,字仲尼,春秋魯人。學無常師,相傳曾問禮於老聃,學樂於萇弘,學琴於師襄。初仕魯,為司寇,攝行相事,魯國大治。後周遊列國十三年,不見用,年六十八,返魯,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。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開平民教育先河,後世尊為「至聖先師」。(3)宰予:西元前522∼前458,字子我,春秋魯人。孔子弟子,利口辯辭。曾因白天睡覺,孔子責以朽木不可雕也。〔參考資料〕另可參考:《大戴禮記.五帝德》、《史記.卷六七.仲尼弟子列傳.澹臺滅明》
反義:
近義:
釋義: 義參「以貌取人」。見「以貌取人」條。
書證: 01.《韓非子.顯學》:「孔子曰:『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』」(源)
用法説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