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义愤填膺

来自《国语辞典》的讲解: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义愤填膺」係由「义愤」及「填膺」二语组合而成。「义愤」见於《后汉书.卷八三.逸民列传.序》,〈逸民列传〉是记敘东汉时品行高节、隱居不仕的人,作者范曄在序中写明为这些人立传的原因。西汉末年时,王莽篡位,士人內心都充满了「义愤」,却无法表达出来,见到传统文化被破坏殆尽,都不愿再出来为国家尽力,纷纷隱居起来。即使后来汉光武帝礼聘他们,也不愿意出仕,更不用说到了东汉中后期,小人当道的时候了。这种高尚的品行是值得为他们立传的。「义愤」是指士人见到汉室衰微,以致王莽有机可乘,夺取政权,心里充满了正义的愤怒。「填膺」则见於唐.高適〈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〉诗,这是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適替朋友饯別写的一首诗,说从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却不受重用,一直为他感到委屈。今日友人有机会为官,征召的命令也下来了,这位朋友必须立刻前往岭南上任。高適除了不舍之外,也叮嚀他到异地应注意的事情。诗中的「气填膺」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怀才不遇感到不平,气愤填满胸中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「义愤填膺」,指胸中充满因正义而激起的愤怒。
  • 典源:
    1、「义愤」:《后汉书.卷八三.逸民列传.序》汉室中微,王莽1>篡位,士之蕴藉2>义愤甚矣。是时裂冠毁冕3>,相携持而去之者,盖不可胜数。杨雄曰:「鸿飞冥冥,弋者何篡焉。」言其违患之远也。光武侧席幽人,求之若不及,旌帛蒲车之所征賁,相望於巖中矣。若薛方、逢萌聘而不肯至,严光、周党、王霸至而不能屈。群方咸遂,志士怀仁,斯固所谓「举逸民天下归心」者乎!肃宗亦礼郑均而征高凤,以成其节。自后帝德稍衰,邪孽当朝,处子耿介,羞与卿相等列,至乃抗愤而不顾,多失其中行焉。盖录其绝尘不反,同夫作者,列之此篇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王莽:西元前45∼西元23,字巨君,西汉东平陵人。先为大司马,以恭俭收人望,平帝立,元后临朝称制,委政於莽,号安汉公。后假禪让之名,篡汉自立,国号新,法令烦苛,光武起兵討之,王莽兵败被杀,在位十五年。
    (2)蕴藉:含蓄不外露。
    (3)裂冠毁冕:比喻破坏传统文化。冠、冕,中原民族所戴的帽子。2、「填膺」:唐.高適〈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〉诗(据《全唐诗.卷二一四.高適》引)睹君济时略,使我气填膺1>。长策2>竟不用,高才徒见称。一朝知己达,累日詔书征。羽翮忽然就,风飆谁敢凌。举鞭趋岭嶠,屈指冒炎蒸。北雁送驰驛,南人思饮冰。彼邦本倔强,习俗多骄矜。翠羽干平法,黄金挠直绳。若將除害马,慎勿信苍蝇。魑魅寧无患,忠贞適有凭。猿啼山不断,鳶跕路难登。海岸出交趾,江城连始兴。绣衣当节制,幕府盛威稜。勿惮九嶷险,须令百越澄。立谈多感激,行李即严凝。离別胡为者,云霄迟尔昇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膺:胸、內心。
    (2)长策:良好的计策。
  • 书证:
    01.清.余怀《板桥杂记.卷中.丽品》:「余时义愤填膺,作檄討罪。」
    02.清.施闰章〈关中房仪凡驾部初令新乡有殊绩……敬书短歌其后〉诗:「文士綰符能杀贼,罢官闻难仍殉国。义愤填膺死独难,吞声绝粒无人识。」
    03.《孽海花.第一七回》:「其时鲁翠诸人还在会商援救各法,猝闻这信,真是青天霹雳,人人裂目,个个椎心。鲁翠更觉得义愤填膺,长悲缠骨,连笑带咽,演说了一番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语义说明】指胸中充满因正义而激起的愤怒。
    【使用类別】用在「激愤恼怒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他们在大会中,义愤填膺地声討敌人。
    <02>听说对方背信忘义,大家无不感到义愤填膺
    <03>侵略者残酷的暴行,令全世界的民眾义愤填膺
    <04>对於歹徒残暴的行径,每个人都义愤填膺,咬牙切齿。
    <05>將军在出兵討伐之前,宣读了一篇令人义愤填膺的檄文。
    <06>吴同学被不良少年勒索,全班同学听到了这消息都义愤填膺
    <07>听了居民的控诉,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,纷纷表示要为乡亲们报仇。
    <08>对於法院的不公判决,被害者家属都感到义愤填膺,决定抗爭到底。
  • 辨识:
    形音辨误膺,音|ㄥ。胸、內心。不可写作「应」。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辞典》中的成语:义愤填膺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义愤填膺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义愤填膺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