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成语: 军不血刃

Emoji和字体
成语详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兵不血刃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荀况(西元前313∼前238)战国时赵人,为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学说本於孔子,著书数万言,主张礼治而倡「性恶」之说,韩非、李斯均为其学生。后世尊称为「荀卿」、「荀子」。有一天,荀子的弟子陈囂问荀子说:「先生论兵,常以仁义为本。具有仁心的人是爱人的,行义的人是遵循道理的,那还用兵干甚么呢?世界上所以有战爭的原因,就是为了爭夺啊!」荀子回答说:「具有仁心的人自必爱人,因为他爱人,所以厌恨所爱的人被別人伤害。行义的人,自必遵循正道行事,因为他遵循正道,所以厌恨別人把正道搅乱。战爭,是用来禁暴除害的,不是用来爭夺的。所以仁人之兵,所到之处,就有如时雨下降,没有人不欢喜的。故尧伐驩兜、舜伐有苗、禹伐共工、汤伐有夏、文王伐崇、武王伐紂,都是以仁义之兵行於天下。所以近处的人爱他们的善行,远处的人仰慕他们的德义,兵不血刃,即已降服敌人了。」后来「兵不血刃」被用来指尚未实际交战,即已征服了敌人;或用来比喻轻易得胜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处所列为「兵不血刃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《荀子.议兵》陈囂问孙卿子曰:「先生议兵,常以仁义为本。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然则又何以兵为?凡所为有兵者,为爭夺也。」孙卿子曰:「非女所知也。彼仁者爱人,爱人,故恶人之害之也;义者循理,循理,故恶人之乱之也。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,非爭夺也。故仁者之兵,所存者神,所过者化,若时雨之降,莫不说喜。是以尧伐驩兜,舜伐有苗,禹伐共工,汤伐有夏,文王伐崇,武王伐紂,此四帝两王,皆以仁义之兵行於天下也。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远邇来服1>,德盛於此,施及四极2>。《诗》曰:『淑人君子,其仪不忒。』此之谓也。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远邇来服:远处和近处的人都来归服。邇,音ㄦˇ,近处、眼前。
    (2)四极:四方极远的地方。
  • 书证:
    01.三国蜀.诸葛亮〈为后帝伐魏詔〉:「夫王者之兵,有征无战;尊而且义,莫敢抗也。故鸣条之役,军不血刃;牧野之师,商人倒戈。」
成语接龙
参考鏈接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的成语:军不血刃

参考《国语大辞典》中成语“军不血刃”分成的单字详解:

, , ,

用户留言

暂无留言

请输入您的名称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
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係,请输入您的邮箱,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。
请输入留言内容,自动过滤HTML標签,请不要带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