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脣亡齒寒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據《左傳.僖公五年》載:春秋時代,晉國與虞、虢兩個小國相鄰,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。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,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,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。虞國受到誘惑,答應了晉國,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。過了三年,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,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,他說:「虢國是虞國的屏障,兩國互為表裡,如果虢國滅亡了,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。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,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。一次已經太過分了,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?諺語所說『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,就像是沒有了嘴脣,牙齒就會寒冷』的道理,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。」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,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,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。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,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。典源又見《左傳.哀公八年》。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,吳國要攻打魯國,公山不狃對吳王說:「魯國雖然沒有靠山,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,諸侯都會來救援。晉國與齊國、楚國一起輔助魯國,你要面對的是四個敵國。魯國就像是齊國、晉國的嘴脣,君王應該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,他們怎麼會不救魯國呢?」後來「脣亡齒寒」就用來比喻關係密切,利害相關。
  • 典源:
    ◎1《左傳.僖公五年》晉侯復假道於虞1>,以伐虢2>。宮之奇諫曰:「虢,虞之表也,虢亡,虞必從之。晉不可啟,寇不可翫3>,一之謂甚,其可再乎?諺所謂『輔車4>相依,脣亡齒寒』者,其虞、虢之謂也。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虞:周代國名,地約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虞城,於春秋時為晉國所滅。
    (2)虢:音ㄍㄨㄛˊ,此指北虢,為周文王之弟虢仲後裔的封地,地約在今山西省平陸縣。
    (3)翫:音ㄨㄢˋ,安於習慣而鬆懈、輕忽。
    (4)輔車:輔,頰骨;車,牙床。◎2《左傳.哀公八年》吳為邾故,將伐魯,問於叔孫輒。叔孫輒對曰:「魯有名而無情,伐之,必得志焉。」退而告公山不狃。公山不狃曰:「非禮也。君子違,不適讎國。未臣而有伐之,奔命焉,死之可也。所託也則隱。且夫人之行也,不以所惡廢鄉,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,不亦難乎?若使子率,子必辭。王將使我。」子張疾之。王問於子洩,對曰:「魯雖無以立,必有與斃,諸侯將救之,未可以得志焉。晉與齊、楚輔之,是四讎也。夫魯,齊、晉之脣,脣亡齒寒,君所知也,不救何為?」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左傳.僖公五年》:「諺所謂『輔車相依,脣亡齒寒』者,其虞、虢之謂也。」 (源)
    02.《晉書.卷六六.陶侃列傳》:「然某等區區,實恐理失於內,事敗於外,豪氂之差,將致千里,使荊蠻乖離,西嵎不守,脣亡齒寒,侵逼無限也。」
    03.宋.釋文瑩《玉壺清話.卷六》:「時雖已下荊楚,孟昶有脣亡齒寒之懼,而討之無名。」
    04.《三國演義.第一九回》:「明上今不相救,恐脣亡齒寒,亦非明上之福也。」
    05.《明史.卷一四三.高巍列傳》:「此皆豎儒偏見,病藩封太重,疑慮太深,乃至此。夫脣亡齒寒,人人自危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關係密切,利害相關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禍福相依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依戰略形勢來看,這兩國有脣亡齒寒的利害關係。
    <02>你要不救他的公司,少了屏障,脣亡齒寒,下一次的風暴就輪到你了。
    <03>同一棟大樓的居民,只要一戶人家不小心,脣亡齒寒,必定波及其他住戶。
    <04>這兩家公司依存度很高,只要有一家出問題,脣亡齒寒,另外一家也就麻煩了。
    <05>我們和他們公司是相關企業,利害與共,任何一家倒閉,都會發生脣亡齒寒的後果。
  • 辨識:
    「脣亡齒寒」及「脣齒相依」都有關係密切,相互依附生存的意思。
    「脣亡齒寒」側重於強調利害與共的關係;「脣齒相依」則側重於強調互相依附的關係。
    脣亡齒寒脣齒相依辨似例句
    我們和某某公司是相關企業,利害與共,任何一家倒閉,都會發生∼的後果。
    政府與人民的關係,可說是∼,休戚與共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脣亡齒寒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脣亡齒寒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脣亡齒寒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