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欲蓋彌彰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孔子的《春秋》,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:「冬,黑肱以濫來奔。」《左傳》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: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,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。按《春秋》的筆法,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,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。君子說:「出名不可以不慎重,就像黑肱,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,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,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,反而留下壞名聲。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,在做事時會想到義,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,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,才感到愧疚。有的人想追求名聲,《春秋》卻不加記載,有的人想要掩飾,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,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。」後來「欲蓋彌彰」這句成語,就從原文「欲蓋而名章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冬,邾黑肱以濫來奔,賤而書名,重地故也。君子曰:「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。夫有所有名,而不如其已。以地叛,雖賤必書地,以名其人,終為不義,弗可滅已。是故君子動則思禮,行則思義,不為利回1>,不為義疚2>。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蓋而名章3>,懲不義也。齊豹為衛司寇,守嗣大夫,作而不義,其書為「盜」。邾庶其、莒牟夷、邾黑肱以土地出,求食而已,不求其名,賤而必書。此二物者,所以懲肆而去貪也。若艱難其身,以險危大人,而有名章徹,攻難之士,將奔走之。若竊邑叛君,以徼大利而無名,貪冒之民.將寘力焉。是以《春秋》書齊豹曰「盜」,三叛人名,以懲不義,數惡無禮,其善志也。故曰:《春秋》之稱微而顯,婉而辨。上之人能使昭明,善人勸焉,淫人懼焉,是以君子貴之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回:違反。
    (2)疚:音ㄐ|ㄡˋ,慚愧後悔。
    (3)章:表揚、顯揚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宋.徐鉉〈筠州刺史林延皓責受制〉:「證據明具,詞理俱窮,殊不省非,更為文過,謂競廝養,為欺以對,獄官為羞,欲蓋彌彰,侮我何甚!」
    02.《資治通鑑.卷一九六.唐紀一二.太宗貞觀十六年》:「陛下臨朝,常以至公為言,退而行之,未免私僻。或畏人知,橫加威怒,欲蓋彌彰,竟有何益!」
    03.明.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補遺.卷三.刑部.戊戌謗書.閨鑑圖說跋》:「人謂呂因敗露難容,乃上憂危一疏,號泣朝門,無乃欲蓋而彌彰。」
    04.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一三.槐西雜志三》:「誰呼汝為鬼魅?而先辨非鬼非魅也,非欲蓋彌彰乎?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顯明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處事不當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他忙於辯解的樣子,簡直就是欲蓋彌彰,不打自招。
    <02>我看他越是大聲辯解,越顯得心虛,真是欲蓋彌彰
    <03>紙包不住火,這事他欲蓋彌彰,遲早要露出狐狸尾巴。
    <04>他做了錯誤的決策後,還想隻手遮天,看來只會欲蓋彌彰
    <05>事實已擺在眼前,最好承認錯誤,一味掩飾,只會欲蓋彌彰
    <06>如果做錯事,卻想掩飾,結果只會欲蓋彌彰,使得小事釀成大事。
    <07>他那卑劣的行事風格,何人不曉?他如想隱瞞,只會欲蓋彌彰而已。
    <08>這個小偷非常狡猾,企圖瞞過警方,沒想到欲蓋彌彰,反被看出破綻。
    <09>這事本就是我們不對,如果想遮掩,最後一定會落得欲蓋彌彰,反而難堪。
    <10>他為了逃避法律責任,編了一大堆理由,沒想到欲蓋彌彰,反而露出馬腳。
    <11>老師才進教室,小華就欲蓋彌彰地說:「玻璃不是我打破的,我沒有在教室裡打球。」
  • 辨識:
    形音辨誤彰,音ㄓㄤ,明顯。不可寫作「障」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欲蓋彌彰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欲蓋彌彰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欲蓋彌彰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