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排山倒海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排山倒海」原作「迴山倒海」。袁山松,東晉陳郡陽夏人。少有才名,博學能文,在他寫的《後漢書》中,有一段記載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的事蹟。獻帝在位三十一年,起初受制於董卓,後曹操以援救漢室之名討伐董卓。接著曹操迎接獻帝至許昌,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。曹操得勢後,漸次削弱諸雄的權力,手握國家大權,他架空獻帝,勢力日漸強大,以「迴山倒海」般的巨大力量,把政權移轉到自己手中。袁山松認為,曹操以仿效堯、舜禪讓的美名,逼獻帝授權,實為竊國,與盜賊無異,毫無仁義可言。後來「排山倒海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力量巨大,氣勢壯闊。
  • 典源:
    #袁山松《後漢書》(據《太平御覽.卷九二.皇王部.孝獻皇帝》引)1>獻帝崎嶇危亂之間,飄薄萬里之衢,萍流蓬轉,嶮岨備經,自古帝王未之有也。觀其天性慈愛,弱而神惠,若輔之以德,真守文令主也。曹氏2>始於勤王3>,終至滔天,遂力制群雄,負鼎而趨4>。然因其利器,假5>而不反,迴山倒海,遂移天日。昔田常假湯、武而殺君,操因堯、舜而竊國,所乘不同,濟其盜賊之身,一也。善呼莊生之言:「竊鉤者誅,竊國者為諸侯之門,仁義在焉?」信矣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見於《魏書.卷五四.高閭列傳》。
    (2)曹氏:即曹操(西元155∼220),字孟德,小字阿瞞,東漢沛國譙人。有雄才,多權術,能文學。起兵擊黃巾,討董卓,漸次減削諸雄,自為丞相,拜大將軍,爵魏公,旋進爵魏王,加九錫。後卒於洛陽,子丕篡漢。追諡武帝,廟號太祖。
    (3)勤王:王室有難,起兵救援靖亂。
    (4)負鼎而趨:指曹操以輔佐名義,爭霸一方。負鼎,指伊尹背負罪俎見湯,以烹調比喻致王道之事。趨,行走、追逐。
    (5)假:借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《魏書.卷五四.高閭列傳》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,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,諸郡盡降,而盱眙小城,攻而弗克。班師之日,兵不戍一郡,土不闢一廛。夫豈無人,以大鎮未平,不可守小故也。堰水先塞其源,伐木必拔其本。源不塞,本不拔,雖翦枝竭流,終不可絕矣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宋.楊萬里〈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聞鶯與大兒議秋涼一出游山〉詩:「病勢初來敵頗強,排山倒海也難當。」
    02.宋.呂祖謙《東萊博議.卷三.楚莫敖屈瑕》:「吞天浴日之濤,排山倒海之風。」
    03.宋.陳師道〈劉道原畫讚〉:「雖一時貴權,氣燄勢力,排山倒海,不置也。」
    04.《東周列國志.第五六回》:「晉軍只道本陣已得勝,爭先馳逐,勢如排山倒海,齊軍不能當,大敗而奔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形容力量巨大,氣勢壯闊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氣勢強盛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輿論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,令人無法抵擋。
    <02>這個颱風挾著排山倒海之勢,向臺灣直撲而來。
    <03>可怕的山洪暴發,排山倒海地淹沒了整個部落。
    <04>敵人無法抵擋我軍排山倒海的攻勢,已經決定投降了。
    <05>表演結束,全場觀眾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掌聲和歡呼聲。
    <06>面對股東們排山倒海般的斥責,董事長顯得坐立難安。
    <07>一個巨浪突然排山倒海而來,看得觀潮的民眾大呼過癮。
    <08>一個勢如排山倒海的浪頭襲來,瞬間就把小船給吞沒了!
    <09>暴動的群眾排山倒海地衝向軍警的防衛線,造成情況完全失控。
  • 辨識:
    形音辨誤倒,音ㄉㄠˇ,傾覆。不可寫作「到」。
    「排山倒海」及「雷霆萬鈞」都有勢力極大,無法阻擋的意思。
    「排山倒海」側重於聲勢的猛烈;「雷霆萬鈞」側重於威力的強大。
    排山倒海雷霆萬鈞辨似例句
    面對股東們∼般的斥責,董事長顯得坐立難安。
    站在這巨大的舊火車頭旁邊,還可感受到當年它那∼、風馳電掣的氣勢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排山倒海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排山倒海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排山倒海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