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強弩之末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  • 編號: 159
  • 成語: 強弩之末
  • 注音: ㄑ|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
  • 漢語拼音: qiáng nǔ zhī mò
  • 參考詞語: 彊弩之末, 強弩末
  • 反義: 所向披靡, 所向無敵, 銳不可當
  • 釋義:
    強弩之末」之「強」,典源作「彊」。「彊」同「強」。強勁弓弩所射出的箭,到射程盡頭,已經沒有力道。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,不能再發揮效用。#語本《史記.卷一○八.韓長孺列傳》。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據《史記.卷一○八.韓長孺列傳》載:在中國漢代,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,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。西漢武帝時,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,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,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,所以反對議和,主張用兵。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,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,必須長途跋涉,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,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,必定已是人困馬乏。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,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,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;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,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。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,沒有任何勝算。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,都紛紛附和,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。後來「強弩之末」這句成語,就從《史記》文中「彊弩之極,矢不能穿魯縞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,不能再發揮效用。
  • 典源:
    #《史記.卷一○八.韓長孺列傳》匈奴來請和親,天子下議。大行王恢,燕人也,數為邊吏,習知胡事。議曰:「漢與匈奴和親,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。不如勿許,興兵擊之。」安國曰:「千里而戰,兵不獲利。今匈奴負戎馬之足,懷禽獸之心,遷徙鳥舉,難得而制也。得其地不足以為廣,有其眾不足以為彊,自上古不屬為人。漢數千里爭利,則人馬罷,虜以全制其敝。且彊1>弩之極,矢不能穿魯縞2>;衝風3>之末,力不能漂4>鴻毛。非初不勁,末力衰也。擊之不便,不如和親。」群臣議者多附安國,於是上許和親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彊:音ㄑ|ㄤˊ,同「強」,強勁有力。
    (2)魯縞:古代魯地所產質地細緻的絲織品。縞,音ㄍㄠˇ,絲織品。
    (3)衝風:狂風、暴風。
    (4)漂:使漂浮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另可參考:《漢書.卷五二.竇田灌韓傳.韓安國》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三國演義.第四三回》:「曹操之眾,遠來疲憊;近追豫州,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。此所謂『強弩之末,勢不能穿魯縞』者也。」
    02.《明史.卷八四.河渠志二》:「上流既旁潰,又岐下流而分之,其趨雲梯入海口者,譬猶強弩之末耳。」
    03.《歧路燈.第一○二回》:「這士子們詳答互問,有後勁加于前茅者,也就有強弩之末聊以完局者。」
    04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.第五○回》:「自從前兩年開了這個山西賑捐,到了此刻,已成了強弩之末,我看不到幾時,就要停止的了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,不能再發揮效用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氣勢衰竭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敵人氣勢衰竭,看來已是強弩之末,我軍勝利在望。
    <02>經過數日的對抗,雙方都已是強弩之末,兵疲馬困了。
    <03>參加長跑的選手若是起跑時用力太甚,半途就會像強弩之末,氣力衰竭。
    <04>對方經過長途行軍,縱有再精壯的武力,恐也是強弩之末,威脅大減了。
    <05>為了避免臨場時陷入強弩之末的窘境,所有選手都須進行超耐力訓練。
    <06>因為前半場耗損體力太多,我隊後半場呈現強弩之末的疲態,欲振乏力了。
    <07>還好子彈經過反彈,距離又遠,射在身上時已是強弩之末,所以我只是受點輕傷。
  • 辨識:
    形音辨誤弩,音ㄋㄨˇ。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。不可寫作「努」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強弩之末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強弩之末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強弩之末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