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以貌取人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  • 編號: 1338
  • 成語: 以貌取人
  • 注音: |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
  • 漢語拼音: yǐ mào qǔ rén
  • 參考詞語: 以容取人
  • 釋義:
    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。#語本《韓非子.顯學》。
    △「以言取人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以貌取人」原作「以容取人」。根據《韓非子.顯學》的記載,春秋時孔子有弟子三千,其中澹臺滅明長相不俗,孔子幾乎因此而以為他是個好學生,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與容貌不相稱。而宰予談吐不凡,孔子幾乎因此而相信他是個優秀的好學生,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。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、言談,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誤判,因而感嘆道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意思就是說: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,就會像對子羽一樣,產生誤判;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,就會像對宰予一樣,產生誤判。後來「以貌取人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。
  • 典源:
    #《韓非子.顯學》澹臺子羽1>,君子之容也,仲尼2>幾而取之,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。宰予3>之辭,雅而文也,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而智不充其辯。故孔子曰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澹臺子羽:即澹臺滅明。西元前512∼?,姓澹臺,名滅明,字子羽。春秋武城人,孔子弟子。
    (2)仲尼:即孔子。西元前551∼前479,名丘,字仲尼,春秋魯人。學無常師,相傳曾問禮於老聃,學樂於萇弘,學琴於師襄。初仕魯,為司寇,攝行相事,魯國大治。後周遊列國十三年,不見用,年六十八,返魯,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。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開平民教育先河,後世尊為「至聖先師」。
    (3)宰予:西元前522∼前458,字子我,春秋魯人。孔子弟子,利口辯辭。曾因白天睡覺,孔子責以朽木不可雕也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另可參考:《大戴禮記.五帝德》、《史記.卷六七.仲尼弟子列傳.澹臺滅明》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史記.卷六七.仲尼弟子列傳.澹臺滅明》:「孔子聞之,曰:『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』」
    02.《高僧傳.卷一三.晉京師祇洹寺釋法平》:「宋大將軍於東府設齋,一往以貌輕之。及聞披卷三契,便扼腕神服,乃歎曰:『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,信矣。』」
    03.《舊唐書.卷一○四.封常清列傳》:「常清慕公高義,願事鞭轡,所以無媒而前,何見拒之深乎?公若方圓取人,則士大夫所望;若以貌取人,恐失之子羽矣!」
    04.《聊齋志異.卷一一.嘉平公子》:「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,故蒙羞自薦。不圖虛有其表!以貌取人,毋乃為天下笑乎!」
    05.《鏡花緣.第一八回》:「你只看他小小學生尚且如此,何況先生!固然有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』的,究竟是他受業之師,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,學問豈能懸殊?若以尋常老秀才看待,又是『以貌取人』了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注重外貌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連聖人都感嘆以貌取人難免失誤,何況你我都是凡夫俗子?
    <02>為國家舉才應該首重人品,其次則為學識及能力,切忌以貌取人
    <03>現在的選美比賽不只是以貌取人,氣質和才華也是重要的評量標準。
    <04>她擇偶時只是膚淺地以貌取人,婚後才發現對方人品不佳,終以離婚收場。
    <05>公司這次徵才,沒有經驗的主管純粹以貌取人,當然選不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。
    <06>初次見面,我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,不把他放在眼裡,經過一段時日相處,才知道他是個品學俱佳的人,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!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以貌取人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以貌取人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以貌取人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