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不加點
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此處所列為「不加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古人書寫時,如遇錯字,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,表示刪去。所以「不加點」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,不加以塗改,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,可以下筆成章,如東漢的禰衡寫〈鸚鵡賦〉時就「不加點」。禰衡恃才傲物,不為曹操所容,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。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,有人獻上鸚鵡,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。禰衡答應了,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,下筆如飛,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,很快地便將〈鸚鵡賦〉完成了。後來「不加點」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。後來「不加點」就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,援筆立成,不需塗改。
  • 典源:
    此處所列為「文不加點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#漢.禰衡〈鸚鵡賦〉(據《文選.卷一三.賦.鳥獸上》引)1>時黃祖太子射賓客大會,有獻鸚鵡者,舉酒於衡前曰:「禰處士,今日無用娛賓,竊以此鳥自遠而至,明慧聰善,羽族之可貴,願先生為之賦,使四坐咸共榮觀,不亦可乎?」衡2>因為賦3>,筆不停綴4>,文不加點5>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見於張衡《文士傳》、《南史.卷三九.劉孺列傳》。
    (2)衡:禰衡,字正平,東漢平原人,生卒年不詳。有辯才,善屬文,氣剛傲,嘗罵曹操,後為黃祖所殺。
    (3)賦:吟詠、寫作。
    (4)綴:組合字句篇章。
    (4)點:古人寫文章,如果字寫錯了,就在字旁用筆加一黑點,表示不要。所以點是點除,即刪改的意思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
    ■漢.張衡《文士傳》(據《初學記.卷一七.聰敏》引)吳郡張純,少有令名,嘗謁鎮南將軍朱據,據令賦一物然後坐。純應聲便成,文不加點。
    ■《南史.卷三九.劉孺列傳》孺少好文章,性又敏速,嘗在御坐為〈李賦〉,受詔便成,文不加點。梁武帝甚稱賞之。後侍宴壽光殿,詔群臣賦詩。時孺與張率並醉,未及成。帝取孺手板題戲之曰:「張率東南美,劉孺洛陽才,攬筆便應就,何事久遲回。」其見親愛如此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唐.李商隱〈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〉詩:「敢伐不加點,猶當無愧辭。」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不加點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