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燕雀處堂

  • 編號: 1508
  • 成語: 燕雀處堂
  • 注音: |ㄢˋ ㄑㄩㄝˋ ㄔㄨˇ ㄊㄤˊ
  • 漢語拼音: yàn què chǔ táng
  • 參考詞語: 燕雀處屋, 堂間處燕
  • 反義: 居安思危
  • 釋義:
    在住家築巢的燕雀,不知火就要燒到屋梁,完全沒有警覺災禍將至。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,毫無警惕之心。#語本《孔叢子.論勢》。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燕雀處堂」典源作「燕雀處屋」。戰國時,秦國出兵攻趙國,魏的大夫們一致認為不論趙國是輸是嬴,對魏國來說都是有利的,但相國子順卻持反論說:「秦是個貪暴的國家,打敗趙國後一定會再攻打其他國家,那時魏國就危險了。這好比是在住家築巢的燕雀,平日相安無事和樂融洽,自以為很安全。可是有一天火炎從灶上的煙囪竄出,眼看就要燒到屋梁,燕雀面不改色,沒有警覺災禍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。現在你們完全沒想到趙國被攻破後,災難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,人和燕雀同樣無知嗎?」後來「燕雀處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,毫無警惕之心。出現「燕雀處堂」的書證如《三國志.卷五三.吳書.張嚴程闞薛傳.薛綜》裴松之注引《漢晉春秋》:「臣(薛珝)聞燕雀處堂,子母相樂,自以為安也,突決棟焚,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,其是之謂乎!」
  • 典源:
    #《孔叢子.論勢》1>秦兵攻趙,魏大夫以為於魏便。子順曰:「何謂?」曰:「勝趙,則吾因而服焉;不勝趙,則可乘弊而擊之。」子順曰:「不然。秦自孝公以來,戰未嘗屈。今皆良將,何弊之乘?」大夫曰:「縱其勝趙,於我何損?鄰之不修,國之福也。」子順曰:「秦,貪暴之國也,勝趙必復他求,吾恐於時受其師也。先人有言:『燕雀2>處屋,子母相哺,喣喣3>然其相樂也,自以為安矣。灶突炎上4>,棟宇將焚,燕雀顏不變,不知禍之及己也。』今子不悟趙破,患將及己,可以人而同於燕雀乎!」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見於《呂氏春秋.有始覽.諭大》、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務大》。
    (2)燕雀:動物名。雀類。體型纖小,嘴圓錐形。雄鳥的頭和背羽毛呈黑色;雌鳥則為暗褐色。以昆蟲為食,能飛取拋擲的彈丸,人們常飼養以為戲。
    (3)喣喣:即「煦煦」,音ㄒㄩˇ ㄒㄩˇ,溫和慈惠。
    (4)灶突炎上:火炎從灶上的煙囪冒出。灶突,灶上的煙囪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
    ■《呂氏春秋.有始覽.諭大》季子曰:「燕雀爭善處於一室之下,子母相哺也,姁姁焉相樂也,自以為安矣。灶突決則火上焚棟,燕雀顏色不變,是何也?乃不知禍之將及己也。」
    ■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務大》孔子曰:「燕爵爭善處於一屋之下,母子相哺也。區區焉相樂也,自以為安矣。灶突決,上棟焚,燕爵顏色不變,是何也?不知禍之將及之也,不亦愚乎!」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三國志.卷五三.吳書.張嚴程闞薛傳.薛綜》裴松之注引《漢晉春秋》:「臣(薛珝)聞燕雀處堂,子母相樂,自以為安也,突決棟焚,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,其是之謂乎!」
    02.《資治通鑑.卷七七.魏紀九.元帝景元二年》:「臣聞燕雀處堂,子母相樂,以為至安也,突決棟焚,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,其是之謂乎!」
    03.《三國演義.第一一三回》:「珝奏曰:『近日中常侍黃皓用事,公卿多阿附之。入其朝,不聞直言;經其野,民有菜色。所謂「燕雀處堂,不知大廈之將焚」者也。』」
    04.《醒世恆言.卷二二.張淑兒巧智脫楊生》:「女子道:『後邊說了被難緣因,他又如何肯留起來?』元禮道:『這是你令堂惻隱之心,留我借宿。』女子道:『這叫做燕雀處堂,不知禍之將及。』」
    05.清.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.卷八.史閣部書》:「夫福王即信用(史)可法,其能守長江而為南宋之偏安與否,猶未可知,而況燕雀處堂,無深謀遠慮,使兵餉頓竭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,毫無警惕之心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不知危險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面對外患將至,統治者卻依然如燕雀處堂,不知危機四伏,實在可悲。
    <02>公司上下全都沉浸在燕雀處堂的歡樂裡,渾然不知艱困的日子已悄悄來臨。
    <03>強烈颱風已快逼近,有些住戶卻還無所警覺,真是燕雀處堂,不知禍之將至!
    <04>這座堤防已經出現裂縫,住在附近的人家,若像燕雀處堂而不自知,謀求改善,則後果將不堪設想!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燕雀處堂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燕雀處堂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