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排難解紛

來自《國語辭典》的講解: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據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載,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,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。趙國向魏國求援,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,但是終究害怕秦國的勢力,不敢正面交戰,所以就把軍隊駐紮在邊境上,按兵不動。另一方面,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,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,這樣秦王就會退兵。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,聽說了這件事,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。魯仲連見了辛垣衍,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,曉以大義。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,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,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,而返回魏國。不久,魏國的公子無忌(信陵君)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,擊退秦軍,解除了趙國的危機。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,要封賞他,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,堅持不肯接受。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,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。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:「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,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、困難、紛爭,而不求報酬。如果要求有所報酬的,那是商人的行為。」於是堅持不拿千兩的黃金,並辭別平原君,離開了趙國。後來「排難解紛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為人排除危難,解決紛爭。
  • 典源:
    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,秦軍引而去。於是平原君1>欲封魯仲連2>,魯仲連辭讓者三,終不肯受。平原君乃置酒,酒酣,起前以千金3>為魯連壽。魯連笑曰:「所貴於天下之士者,為人排患、釋難、解紛亂而無所取也。即有所取者,是商賈4>之人也,仲連不忍為也。」遂辭平原君而去,終身不復見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平原君:趙勝,?∼西元前351,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。封於平原,故稱為平原君。喜賓客,食客多至數千人,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,亦為趙之名相。
    (2)魯仲連:又稱魯連,戰國時齊人,生卒年不詳。曾遊於趙,為趙國解除危難,常替人排解紛爭而不接受報酬。今人或稱替人調解糾紛者為魯仲連。
    (3)千金:黃金千兩。
    (4)商賈:即商人。賈,音ㄍㄨˇ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《舊唐書.卷一七九.張濬列傳》:「若能此際排難解紛,陳師鞠旅,共誅寇盜,迎奉鑾輿,則富貴功名,指掌可取。」
    02.宋.張表臣《珊瑚鉤詩話.卷三》:「若書生者,不護小行,而能排難解紛,殆俠士之流乎!」
    03.宋.汪藻〈奏論諸將無功狀〉:「所謂為民主者,平日取民財力以養兵,緩急之時,排難解紛,而使民安業也。」
    04.明.無名氏《運甓記.第三一齣》:「為臣子者,須當臥薪嘗膽,帶甲枕戈,為國家出一死力,排難解紛。」
    05.清.李漁《意中緣.第二七齣》:「這是眉公一詩之力,小弟何功之有!況且排難解紛是我輩的常事,何足為奇。」
    06.《聊齋志異.卷九.農婦》:「邑西磁窯塢有農人婦,勇健如男子,輒為鄉中排難解紛。」
    07.《鏡花緣.第三八回》:「凡有鄰邦,無論遠近,莫不和好。而且有求必應,最肯排難解紛,每遇兩國爭鬥,他即代為解和,海外因此省了許多刀兵,活了若干民命。」
    08.《蕩寇志.第三二回》:「家中有五六千金的財帛,最愛交遊,慷慨好施,排難解紛。」
    09.《兒女英雄傳.第一九回》:「說起來,人生在世,都有個代勞任怨的剛腸,排難解紛的俠氣,成全朋友,憐恤骨肉。」
    10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.第七六回》:「這排難解紛,最是一件難事!遇了要人排解的事,總是自己辦不下來的了,所以尤易感激。」
    11.《清史稿.卷一五六.邦交志四》:「此島華民不下三萬人,向由商董立中華會館,排難解紛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指排除危難,解決紛爭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疏通協調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為人排難解紛必須客觀公正,才能使當事人折服。
    <02>他為人古道熱腸,找他幫忙排難解紛,絕對沒問題。
    <03>老里長很熱心,常為民眾排難解紛,深受里民敬重。
    <04>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可是族裡排難解紛不可或缺的人。
    <05>樂於為人排難解紛的人都有個特色──既熱誠又聰明。
    <06>要是沒您出面排難解紛,我們夫妻可能早已各分東西了。
    <07>他善於排難解紛,街坊鄰居有什麼爭執,往往都麻煩他出面解決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辭典》中的成語:排難解紛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排難解紛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排難解紛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