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: 應聲蟲

  • 編號: 1477
  • 成語: 應聲蟲
  • 注音: |ㄥˋ ㄕㄥ ㄔㄨㄥˊ
  • 漢語拼音: yìng shēng chóng
  • 近義: 人云亦云, 隨聲附和
  • 釋義:
    隨聲答和的昆蟲。#典出唐.劉餗《隋唐嘉話.卷中》。後用以比喻胸無定見,隨聲附和的人。
Emoji和字體
成語詳解
  • 典故説明:
    應聲蟲」本指傳說中一種寄生於人體內隨聲答和的昆蟲。唐.劉餗《隋唐嘉話.卷中》記載一個故事:傳說古時有一個人得了應聲病,只要開口說話,腹裡就有聲音跟著說一樣的話。他問醫官蘇澄有沒有治療的方法,蘇澄說:「自古以來沒有治應聲病的方子。我撰了一本藥書《本草》,網羅了天下的藥物,你拿去試著讀讀看,應該會有所發覺。」那人就把書中的藥物逐一唸出,每唸一種藥物,腹中就有回聲,唯獨唸到一種藥物,唸了兩三遍,腹中都沒有應聲;再唸以下的藥物,就又有了。蘇澄就拿那味藥處方,把那人的應聲病治好了。在唐.張鷟《朝野僉載.卷一》、宋.吳幵《優古堂詩話.應聲蟲》、宋.范正敏《遯齋閑覽.人事.應聲蟲》,也都可以見到類似的記載。後來「應聲蟲」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應聲蟲」這個成語,用來比喻胸無定見,隨聲附和的人。
  • 典源:
    #唐.劉餗《隋唐嘉話.卷中》1>有患應聲病者,問醫官蘇澄,云:「自古無此方2>。今吾所撰《本草》3>,網羅天下藥物,亦謂盡矣。試將讀之,應有所覺。」其人每發一聲,腹中輒應;唯至一藥,再三無聲。過至他藥,復應如初。澄因為處方,以此藥為主,其病自除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典故或見於唐.張鷟《朝野僉載.卷一》。
    (2)方:指藥方。
    (3)《本草》:記載藥物的著作。前此有《神農本草經》,約成於東漢以前,簡稱《本草》,因以草類居多,故以「本草」為名。
    〔參考資料〕唐.張鷟《朝野僉載.卷一》洛州有士人患應病,語即喉中應之。以問善醫張文仲,經夜思之,乃得一法。即取《本草》令讀之,皆應;至其所畏者,即不言。仲乃錄取藥,合和為丸,服之,應時而愈。一云問醫蘇澄云。
  • 書證:
    01.宋.范正敏《遯齋閑覽.人事.應聲蟲》:「余友劉伯時,嘗見淮西士人楊勔,自言中年得異疾,每發言應答,腹中輒有小聲效之。數年間其聲浸大。有道士見之驚曰:『此應聲蟲也。久不治,延及妻子。宜讀《本草》,遇蟲所不應者,當取服之。』勔如言,讀至雷丸,蟲忽無聲,因頓餌數粒,遂愈。」
    02.宋.吳幵《優古堂詩話.應聲蟲》:「陳正敏《遯齋閒覽》載:楊勔中年得異疾,每發言應答,腹中有小聲效之。數年間,其聲浸大。有道士見而驚曰:『此應聲蟲也,久不治,延及妻子。宜讀《本草》,遇蟲不應者,當取服之。』勔如言,讀至雷丸,蟲忽無聲,乃頓餌數粒,遂愈。」
    03.明.田藝蘅《留青日札摘鈔.卷四.非文事》:「己無特見,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,譬之應聲蟲焉。」
    04.明.俞弁《逸老堂詩話.卷上》:「楊用脩有云:『世之人無特見者,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,譬之應聲蟲焉。思以青黛藥之,可發一笑。』」
    05.《鏡花緣.第三○回》:「當日有人患一怪症,每逢說話,腹中也照樣說話;彼時雖有醫家識得此症名喚『應聲蟲』,及至用藥,仍無效驗。」
    06.清.袁枚《隨園詩話.卷六》:「楊用修笑今之儒者,皆宋儒之應聲蟲。吾以為孔穎達,真鄭康成之應聲蟲也。」
  • 用法説明:

    【語義說明】比喻胸無定見,隨聲附和的人。
    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毫無主見」的表述上。
    【例  句】
    <01>他向來討厭沒有主見,像應聲蟲一樣的人。
    <02>對事情應該有自己的看法,不要老當個應聲蟲
    <03>她專制的教育方式,使得三個小孩活像應聲蟲,沒有主見。
    <04>在威權高壓統治下,人民為了自保,只得當應聲蟲,隨聲附和。
    <05>才剛牙牙學語的弟弟好像應聲蟲,人家說什麼他就跟著說什麼。
成語接龍
參考鏈接

參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成語:應聲蟲

参考《國語大辭典》中成語“應聲蟲”分成的單字詳解:

, ,
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